投稿

甘肃徽县古栗亭:杜甫贫寒时向往的那方乐土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06 12:43:5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栗亭亦称栗川,位于甘肃徽县西部,境内山环水绕、良田万顷、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自然风光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来徽县观光旅游,不去栗亭览胜,就无法感受到陇上江南的无穷魅力。栗亭就像一幅展示历史文物古迹的画卷,行走在栗亭,信手翻开那一页页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画图,你的眼睛和双腿就会失去控制,不由得随着古人的足迹东瞧西望,游目骋怀。攀登木皮岭领略“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之奇景;观宋代白塔赞“塔身8面13层,筑砌精细亦玲珑”之精技;看杜公祠遗址叹“祠堂不知何处去?只留遗址在栗亭”之遗憾;探龙王洞感激陇南地下党“抛头颅、撒热血”之精神;闻侯家坝酒香追溯金徽酒酿造历史之遥远。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我有幸踏上这方古色古香的土地,耳闻目睹之后,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去栗亭不去杜工村,不算真正到过栗亭。杜工村原名云家坝,因纪念诗圣杜甫,(公元759年11月下旬杜甫曾在村里有过短暂的停留)当地政府1980年将村名改为杜公村,全村有五个社,两千余人,村里原有杜公祠、杜甫草堂各一个,土地改革时杜工祠堂遭到毁灭性破坏,草堂也分给了贫农范玉。现在去遗址参观,只能见到一口古井,几块残碑,此情此景让人看了非常惋惜。在杜甫一家人饱受无衣蔽体,无食果腹,颠沛流离的艰难日子里,栗亭曾是他向往的一方乐土,杜甫在《发秦州》诗作中写道:“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饥多薯蕷,崖蜜亦易求。蜜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可当他一家人迎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栗亭时,遇到的情况并不乐观,良田虽广难觅充饥之物,茅屋数间难找避寒之所。正当杜甫一家人“今夜不知宿何处?难觅食物充肚饥。”的时候,一位姓狙的老人接纳了杜甫一家人,并拿出家中仅存的食物,让杜甫一家人饱餐了一顿。随后几日杜甫跟随狙姓老人上山拾橡栗,挖山药勉强度日,但橡栗,山药这些山野之物,故意要和诗人作对似的,深藏不露,诗人常常是空手而回。望着男呻女吟、家徒四壁的窘况,诗人内心是多么痛苦和难受,“白头乱发垂过耳,手脚冻皴皮肉死”。当时诗人的境况十分凄惨,他一心憧憬的地方,因现实条件的严酷无法接纳他这位贫困潦倒的诗人,无奈之下,诗人不得不又带领一家人,于十二月初登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前往成都栖身。诗人向往的栗亭乐土没有带给他生活窘迫的转机,但却留下了诗人的千古盛名。村里的学校叫杜工小学,村里凡是读过小学的人,都能背诵几首杜甫的诗作。

  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提起历朝历代的皇帝或许说不上几位,但是读书人不可能不知晓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此千古不朽的美名,我想诗人在九泉之下有灵感知,会感到万分欣慰的。诗人没有得到温饱的杜公村,如今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关爱下,村民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沐浴着党的温暖的杜工村,天天都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可我们的诗圣杜甫却没有享受到如此幸福的生活,只能怨他生不逢盛世啊!这真是:“满怀憧憬来栗亭,乐土生活也艰辛。无奈诗人离此地,扶妻携子奔蓉城。还是党的政策好,杜村才有新面容。诗圣杜甫今若在,定返栗亭度余生”。(许吉荣)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