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一号作家”陈玉福和他的反腐小说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4-10 08:44:1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陈玉福出身于农民家庭,只在“文革”期间断断续续上过6年学。他当过农民,种过地、放过羊,还当过民办教师;既下海经过商、办过厂,又当过报刊编辑。他少年时期就抱定了当作家的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并广泛阅读了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和文史哲政经典著作。他从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除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外,著有长篇小说17部,其中“1号系列”长篇小说有3部登上了全国百家书城畅销书排行榜,并被海内外100多家报纸、杂志、网站连载。

  陈玉福的文学创作除了反映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抗灾斗争和西部儿女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外,以反腐倡廉和打黑除恶为主要内容。与同类题材的某些作品相比,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反腐倡廉是关乎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全国各族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但是,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却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展览腐败和渲染丑恶,不仅起不到反腐倡廉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教唆犯罪的效果。陈玉福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矛盾,一方面热情讴歌和赞美党的各级领导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为推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幸福做出的成绩,一方面无情揭露和鞭挞党内腐败分子与社会黑恶势力给国家公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如《1号考察组》中的祁贵,《1号检察官》中的王东山,以及《女国土局长》中的李远平、《女刑侦局长》中的吴赛男和《女代理市长》中的张一元等,虽然都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早年也能吃苦耐劳,艰苦创业,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由于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失却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放纵私欲,最终走上了堕落和犯罪的道路。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塑造正面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是叙事型文学创作的中心课题。但在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往往把腐败分子写得活灵活现,而把正面反腐英雄写得苍白平淡,给人一种正不压邪的印象。陈玉福认为:“在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同时也能创造英雄的年代,作家的社会良心里必须对英雄和英雄主义保持沉甸甸的敬意,否则我们手中的笔就会折断或变成空心芦苇。”他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1号系列”的长篇小说中精心塑造了于波、汪吉湟、唐学强等公安和司法战线反腐英雄的典型形象,充分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及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

  我国当代反腐题材的文学创作,除了张平的《抉择》、周梅森的《苍天在上》等少数佳作外,由于思想格调和艺术品位总体上不够高,所以人们往往把这类作品同“黑幕文学”与“通俗文学”联系起来。而陈玉福反腐小说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这种观念。

  陈玉福在生活真实和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在合乎情理和逻辑的原则下,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对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了典型化的处理,艺术地反映了严肃的题材与主题,表现了深刻的思想与意蕴。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小说重故事情节、重矛盾冲突、重人物性格、重传奇色彩、重悬念设置等艺术技巧,借鉴和吸取了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议论性以及影视文学的时空交错、前后闪回等表现手法,从而使他的反腐题材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事件纠葛错综复杂、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性格鲜明生动、结构框架恢弘博大、语言运用简洁明快。特别是善于围绕破案焦点设置悬念,吸引人不得不一口气读完。这一切内容与形式因素的综合集成,才使他的作品占有了读者,走向了市场。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