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历史考证:成吉思汗病逝于甘肃省清水县?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4-24 19:27:3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getCAC2Y1LA.jpg

  2006年7月17日,我在《天水日报》发表《成吉思汗病逝清水县新考》,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不久,《西部晚报》、《兰州晨报》等媒体记者打电话证实,并刊发了一些消息和观点。同年秋天,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学院教授、蒙古族学者乔日普吉先生闻讯,专程前来清水县考察,并与我作了短暂交流。当时,由于在党委机关工作,没能腾出时间陪同乔日普吉教授深入考察,乔日普吉教授当天就离开了清水县。后来获悉,乔日普吉教授考察过天水玉泉观后,去了宁夏海原县。又后来从海原县委、县政府与西北民族大学编著,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蒙元文化与海原》一书中看到,在乔日普吉教授,宁夏大学校长、著名蒙古史学家陈育宁教授的帮助下,海原县派出专家团专程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全国蒙元文化学术研讨会和论坛。特别是参加了2007年7月21日至23日在宁夏固原市举行的成吉思汗与六盘山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当年在鄂尔多斯举办的纪念成吉思汗逝世七百周年系列活动。期间,来自蒙古国、日本等国内外百余位蒙元史专家学者就与成吉思汗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探讨。我在《成吉思汗病逝清水新考》中的观点被一些论文或报道

  关于成吉思汗去世的地点,史学界有多种说法。大致有,灵州(朵儿蔑该城)说;六盘山说;海原海城说,固原开城说;川西说等等。

  关于成吉思汗病逝清水县西江的主要史料依据是《元史》、《元史·本纪第一·太祖纪》载:(称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攻积石州。二月,破临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遣斡陈那颜攻信都府,拔之。夏四月,帝次龙德,拔德顺等州。德顺节度使爱申、进士马肩龙死焉。五月,遣唐庆等使金。闰月,避暑六盘山。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奥屯阿虎来请和。帝谓群臣曰:“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 遽忘下诏也。今可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是月,夏主李晛降,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元史》在这里明确记载,1227年农历六月,成吉思汗到达清水县西江。七月初四(公历8月9日)病重,十三日(公历8月25日)去世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清水县西江说,除《元史》之外,多桑《蒙古史》、勒纳《蒙古帝国史》、伯希和《成吉思汗》,以及《中国通史》、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余元盦《内蒙古历史概要》、韩儒林《元朝史》、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等等。这个问题,1915年至1917年国内史学界曾进行过一场大的争论:一方是著名的《蒙兀儿史记》作者、蒙古史学家屠寄,另一方是历史地理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相文。2009年,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结论中进一步指出成吉思汗病殂的地点是金境秦州清水县西江行宫,今甘肃省清水县牛头河附近;时间是1227年七月十二(公历8月25日)上午。

  成吉思汗去世清水县西江说,一些学者对此仍提出质疑,认为《元史》成书时间仓促,不足为信,否认成吉思汗到过清水县西江。

  《元史》的修纂,就其文献记载的可信度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宁夏博物馆馆长周兴华、中卫市工会主席马建兴有过详尽论述。《明史·太祖本纪》、《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元顺帝妥懽铁木耳至正二十六年(1336年),朱元璋“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明史·徐达传》记载:洪武元年庚午(1368年9月14日),徐达攻入元大都,“封府库及图籍宝物”,其中包括《蒙古秘史》在内的元朝宫廷档案“十三朝实录”。李善长在《进〈元史〉表》中说,元十四朝实录,徐达“封府库”得其“十三朝实录”,仅缺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顺帝一朝实录。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勅令编修《元史》,以明朝左丞相兼太子少师李善长为监修,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宋濂等18名儒士为修纂官。同时,派出欧阳佑等12人为采访官,到处搜集史料。关于《元史》的依据,李善长在《进〈元史〉表》中也说:“上自太祖,下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卷粗完之史。若自元统以后,则其载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续编而上送”。

  可见,《元史》凡属皇帝的重大事件,据历代学者研究都是史出有据的,也是依据元代“十三朝实录”记载的。其中太祖本纪的史料基本出自《蒙古秘史》,《蒙古秘史》的主要内容应是“十三朝实录”中的“太祖实录”。该书成书于1240年,距成吉思汗去世仅13年时间,它的作者可能是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近臣,是最早记载成吉思汗去世地点的史书。原书以畏吾儿体蒙古文书撰写,从洪武元年开始,由翰林侍讲火原洁、编修马懿赤黑二人用汉字拼写成蒙古语并转译为汉文,改名为《元朝秘史》。

  因此,《元史》有关成吉思汗的记载,尤其是“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不可轻易否定。《清水县志》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率军进攻陇右,元朝清水县令铁木巴罕北窜。徐达攻克秦州后,直趋巩昌府(今陇西县)。洪武四年(1371年),明清水知县刘德奉徐达之命重筑清水城。清水县属陕西承宣布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这就说明“封府库”得“十三朝实录”之徐达是到过清水县的。他对“帝次清水县西江”这一重大事件应该是知道的。

  《元史·按竺迩传》记载:“丁亥,(按竺迩)从征积石州,先登拔其城,围河州,斩首四十级。破临洮、攻德顺,斩首百余级。攻巩昌,驻兵秦州”。对照《太祖纪》,按竺迩随成吉思汗攻下积石州,于1227年四月攻打德顺州后,自巩昌府驻兵于秦州。六月,到达清水县西江。《新元史》记载:“七月,帝驻跸清水县西江”。《清水县志》也记载:“(宋)理宗宝庆三年春二月,蒙古主兵次清水县西江,攻清水县城”。

  一些史书说,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较早的是拉施特的《史集》。《史集》说,成吉思汗向南家思进发,当来到女真、南家思和唐兀地面交界处的六盘山地方时……猪儿年秋第二月十五日(伊斯兰教历六二四年九月,即公元1227年9月),他为他那著名的兀鲁思留下了汗位、领地和国家,离开了这个易朽的世界。《史集》的说法,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中说:“帝行至六盘山,为主儿保、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发丧,勿令敌人,待合申主来,即杀尽之。猪儿年八月十五日,帝崩”。南家思、南纪牙斯,即南宋;主儿保、女真,即金国;合申、唐兀,即西夏。六盘山地区在当时是三国交界的地方。

  六盘山,古称陇山,北起宁夏海原县,南至陕西、甘肃交界,为南北走向,逶迤200多公里,北部天都山海拔2703米,中部主峰固原开城附近海拔2928米。其南段陇山南北长约100公里,海拔2000多米,是关中和陇右的分界线,最南端关山是六盘山的余脉,海拔2201米。清水县位于六盘山之南,渭河北岸,地处关山西麓。宋元之际,这里东通关中,北达宁夏,西出陇右,是重要的军事商旅驿路,也是西夏、宋、金、元彼此争锋的边境地区。

  《清水县志》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掠秦、陇,清水城陷于金。四年,宋将吴玠破金兵,复凤、秦、陇三州。清水城仍为金据,以冶坊寨为县,派兵守之,隶属熙秦路镇远军”。又“至南宋绍兴初,清水城陷于金。和议成,金许归地,旋背盟,大举向陇右寇掠,攘去清邑东南半壁而金寇……西北隅为宋守……清水旧令侨治冶坊寨,易寨名为冶坊县……始 迨金、宋悉为元并”。元统一后,将原秦州所辖成纪、秦安、陇城、清水、冶坊五县并为三县,其中冶坊并入清水,属秦州。“其初,冶坊、清水两县,南、北对峙如故在。至元七年,冶坊省入清水,而统属巩昌总帅府”秦州辖。清水现存宋金时期《仪制令碑》一通,碑文为“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是一个交通法规碑,似乎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人群繁杂的状况。元代秦珠“监是邑”,“下车之始”,以“清水县□□□上邽之郡也,虽非朝使往来要冲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潺潺相继,无驿馆以待之,诚为不可”,“慨然谋为驿亭之置”。“中台御史周一齐处其馆,特书其堂曰‘宣德’”,这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记载兴修清水县第一个官方招待所的碑文。参与树碑立传的官员中有许多蒙古人,如“承务郎秦州成纪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贴力不花”、“税务同监杨也先不花”等,反映出元代统治者对清水地方管理的重视程度。奥鲁,属蒙语,意思是随军家属。可见,在有元一代,清水县是有驻守军队的。除军事要冲、商贸要道因素外,也许与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县境不无关系。

  成吉思汗在陇右战役中夺取的地区中最南面的县城就是清水县,是三处交界的地方。同时,据乔日普吉介绍“哈老徒”系蒙语,意为“前哨、前锋、哨位”。“萨里川”,依照精于蒙语考释的屠寄的翻译为“黄色的平地”。在清水县西江岸边去北方向有地名黄门川,未知是萨里川否?因此,史书记载: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不能排除清水县。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说:“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西南之清水县”。伯希和《蒙古历史辞典》说:“成吉思汗死在六盘山之南的清水县境”。勒纳《蒙古帝国史》说:“成吉思汗死于宁夏西南之清水县”。李则芬《成吉思汗新传》说:“成吉思汗病死在清水县西行宫”。日本田村实《中国征服王朝的研究》说:“成吉思汗死于甘肃的六盘山的西江”。

  《金史.撒合辇传》记载:“大元既灭西夏,进军陕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令有司罢城防及修城丁壮,凡军需租调不急者权停”。这是金朝官方来自清水县的消息。这一重大报告以及金国方面得知成吉思汗已经去世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必然事出有因。在《金史·哀宗纪》中也有:“(正大四年)八月庚戌,诏有司罢防备,丁壮修城民夫,军需差发应不急者权停”的记载。这种出自官方的记载,不能简单地视为传闻。况且,《金史》是元顺帝时中书右丞相脱脱等人至正三年(1343年)纂修的,是宋、辽、金三史中最为严谨的一部。南宋灭亡,元朝把宋的各种史册文书5000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修史的资料依据。《宋史纪事本末》也记载:理宗宝庆三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

  有人认为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没有必要到六盘山西南的清水县。乔日普吉教授指出,成吉思汗最后一次进攻西夏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攻金为主、攻夏为辅”。所谓“ 帝留兵攻夏王城,自率师渡河”的目的主要是协助在中原地区作战的木华黎,从左翼给金国造成威胁,以防止西夏“联金抗蒙”。西夏主战场仅有阿鲁术的三万多兵力而已。成吉思汗是想把大本营和前线指挥部南移到三国交界之地,建立灭金攻宋指挥部。元宪宗蒙哥也曾兵“屯六盘山,控制秦陇,为伐蜀计”。但由于成吉思汗病重,或去世,不得已北还六盘山。《元史·察罕传》载:“又从攻西夏,破肃州。师次甘州……进攻灵州,夏人以十万众赴援,帝亲与战,大败之。还次六盘,夏主坚守中兴,帝遣察罕入城,谕以祸福。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这段记述表明察罕随成吉思汗出征,又返回了六盘山。这也许就是固原市志办佘贵孝所说《元史》载:“清水不豫、车笃北辕”。又据元明善《廉希宪神道碑》:“中统元年,王(廉希宪)奏曰:闻刘太平、霍鲁海复至陕西,浑都海骑兵四万,大驻六盘,征南之师,散屯秦、蜀”。这与人们想象之中,成吉思汗有大批部队集结是不一样的。

  《多桑蒙古史》说:“(1227年)7月,汗次清水县之西江,其地在今秦州东约十二程之地,汗得重病……汗病8日死,时在1227年8月18日,年66岁,计在位22年”。这位瑞典学者说得很具体,这里有两个问题,一、西江,伯希和在《成吉思汗去思之地》中写道:“清水县以前属秦州,今属渭川道,远在六盘山以南,位于渭水一条小支流。清水这条河是由两条支流所合成。如果记载可信,其西或西北所谓西江,即其支流之一,此西江并未经过清水县治”。西江,又称秦水,乃数小溪合流而成,穿过秦川。这里所说的西江,称秦水,发源于六盘山南之关山,因其上游有古秦亭而得名,这是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正如伯希和所说流入了渭水。这条河,干流全长84.6公里,流域面积1836平方公里。在宋金时称为西江,今称牛头河,古人大约是以水流方向而命名的。《清水县志》记载了牛头河古称西江的痕迹。今牛头河中游,县城西红堡镇有古庵,奉一庞姓道士,系湖广人,曾受指点于西江方可得道。庞道士云游甘肃清水,见到西江,便结庐而居,修仙参道,古庵有石碑记载。清水县城在宋元时曾有过西江书院。可见史书记载“清水县西江”是准确的。有学者认为《元史》所记清水县西江是指海原县西河,也有人认为是指蒙古的清水答兰答八。这是不符合《元史》本意的。二、汗得重病。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说:“成吉思汗的病情愈来厉害,因为不能把他从所在地挪走,他便在624年刺马赞月4日与世长辞”。《蒙古黄金史》说,在进军西夏的途中得了“痛风病”后,哈撒尔回宫请李氏汉人医治腿脚之痛风病,虽有好转,但浑身乏力,逐渐衰弱,于丙戌年冬季月殡天。这就是说从成吉思汗当年七月初五“不豫”病危,到七月十二逝世都是在金、夏、宋“三处交界之地”的六盘山地区,或“萨里川老徒之行宫”。

  清水县西江之另一支流,古称盛沙河,后更名为白驼河,河之源有地,名为白驼石。清水县没有畜养骆驼的条件,这与蒙古人杀白驼标记亡者葬地的习俗是否有关,惜无记载。 在清水县有一些与蒙元有关的庙宇和村庄名。白驼镇任家山有喇嘛庙,松树乡三郎庙村有三郎庙,特别是自隆德,经张川县进入清水县西江沿途,不仅有元鞑子庙,堵鞑墙,还有胡川、元川、上成、下成等村名。也有比较少见之忽姓,又有以被蒙古军队围困投降,被杀的西夏王李晛名命名的李晛村。同时,有出土的宋金时期的双耳黑釉扁壶、白釉黑彩五角梅花纹瓷碗等器皿,也有妇人瓷枕、刻花瓷枕等。出土于白沙乡箭峡村的宋金墓,从多幅砖雕彩绘出猎图看,更有金、蒙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特质。特别是出土于西江岸边的成吉思汗赏赐诸王后妃公主的银币大朝通宝,八思巴文大元通宝钱币,是否与这一重大事件相关,均需进一步研究。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