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国内收藏界的尴尬:口袋有钱没文化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3-07-29 12:26:0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中国自古有收藏的传统。传统的士大夫阶层集钱、权、学问于一身,有足够的条件将收藏之风雅发挥到极致。而在当下,中国的收藏圈却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有钱收藏的人,学问是其“短板”,而有学问的人却又玩不起收藏。

蓝瑛《秋山渔隐图》(中国画)140cm×45cm

蓝瑛《秋山渔隐图》(中国画)140cm×45cm

商代晚期亚弓觚

商代晚期亚弓觚

中国自古有收藏的传统。传统的士大夫阶层集钱、权、学问于一身,有足够的条件将收藏之风雅发挥到极致。而在当下,中国的收藏圈却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有钱收藏的人,学问是其“短板”,而有学问的人却又玩不起收藏。这个具有现实意味的尴尬状况究竟应该如何改变?对此,我们诚邀业内人士谈谈他们的看法。

正方

  知名收藏家 郭庆祥:

  九成藏家

  有“钱袋”没“脑袋”

玩收藏,既需要“钱袋”,又需要“脑袋”。其实,现在“有脑袋”的人很多,比如很多学者,他们很懂行,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进不了艺术品这个圈子,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是,从根本上说,想在艺术品市场中混,没有钱,你根本玩不转。不光是当代中国,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这个不奇怪。

中国当代搞收藏的有钱人,大都没功夫沉下心来搞研究。可以说,九成以上的藏家就是抱着纯粹的投资心态进来的。

但是,这些抱着纯粹的投资心态进入收藏市场的有钱人没有搞明白一件事:艺术品不是一个普通的投资品,它的门槛比较高。如果你不养成学习的习惯,就会犯错误,而且是犯很大的错误——被人骗得血本无归。因为在艺术品市场中,如果你缺少知识,投资艺术品就很容易陷入“迷信”——迷信大师、迷信名号、迷信专家,而现在中国收藏圈的水太浑了:造假者比专家水平还高,许多“大师”也根本名不副实,甚至亲自参与造假。比如陈逸飞,名气大得不得了,但他画的那些只能算是商品画,很多甚至还是代笔画。

不过,在我看来,那些有文化没钱的人无法进入艺术品市场倒也是件好事情,省得进来也跟着有钱人学坏了。

而且,“有钱袋”的投资型藏家,要想提高自己的收藏品质——至少保证不被骗,最好的办法就是跟这些远离收藏圈的“有脑袋”的人多交流、多学习。圈内的人,都有自己的一摊利益要经营,很难公正客观的发表意见,所以,跟他们反而没有必要掺和太多。

加拿大籍收藏家 朱绍良:

  国内“藏家”只是一群投机商

现在市场上种种乱象——迷信“大师”和“专家”、爱听“故事”等,无不是不求甚解、只求盈利的投机心理在作祟。如果能多几个愿意静下心来正本清源、好好地把中国美术史梳理一遍的藏家,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不会像今天这样。

当今艺术品市场看上去无比繁荣,很多人一掷千金,但不是为了收藏,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艺术品倒手率非常高,通常不到五年又会投放市场。那些所谓的“大藏家”,收藏品的数量和名头不知道多吓人,但那些东西摆在仓库里,又看过几次?研究过吗?不出数月,藏品再拿到拍卖公司送拍时,连标签都没有被打开过。艺术品都在做空中接力,南方买北方卖,没有实实在在地入库,好像在“旅途”之中。因此,毫不客气地说,中国目前没有真正意义的收藏家,即便有些藏家的个人品牌叫得很响,也是名不副实。比如张宗宪,曾经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大家认为他是大藏家,眼力好。但经过时间和市场的检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张宗宪的东西并不见得好,他只不过是一个很大的古董商,市场也开始放弃对他个人品牌的追捧,他的藏品开始屡屡流标。

我经常说,如果齐白石、张大千一天不从“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品”这个“神坛”走下来,那我们这个市场就一天没有救。我前几天才看到的一个资料,关于中国在1929年举办的“中华民国首届美展”,当时圈子里的画家被像梁山好汉一样排了一个座次。排在第一名的是顾麟士——过云楼的第三代传人,第二名是吴湖帆,张大千第四十,齐白石第一百零六。可是现在的藏家,有几个知道顾麟士的名字?谁关心这个人呢?就像对待股票一样对待艺术品,跟着一起追涨杀跌就是了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它在艺术史上应该有怎样的定位,谁也没有静下心去钻研一下。

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现在这个市场如此欠理性、“没文化”,倒也给一些对中国美术史有充分了解的藏家以“捡漏”的机会。比如我2010年于中国嘉德拍得的元代张渥的《饮中八仙》,当时预估了2000万的心理价位,结果从300多万元起拍,820万元就落了槌。

公平地说,现在内地的藏家也愿意做一些研究,毕竟是自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大部分还是希望能搞清楚作品的来龙去脉的。但这些研究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浅尝辄止。极少有人有耐心、有意愿做更深入的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的不纯,并没有从收藏和治学当中获得扎实的快乐。

我本人是学医的,但在12年的收藏历史里,《石渠宝笈》、《中国绘画全集》、《中国陶瓷全集》、《中国书法全集》这些书几乎都翻烂了,所有涉及宋元书画的书籍我基本都买了,每天至少看七八个小时的书。世界各地藏有宋元绘画的博物馆,我也去了个遍。也许是因为我的认真和虔诚,运气也就特别好,得到过包括启功、傅熹年等重量级专家对我的指导,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要想改变目前收藏圈的种种乱象,藏家首先需要提高个人修养。我现在有点儿寄希望于富二代,他们似乎比父辈们在文化上要显得靠谱一些。当然,政府部门的指导也很重要。当整个社会弥漫着功利之心的时候,我们无法指望收藏圈能独善其身,而在一个真正懂得尊重文化的社会中,有钱又有文化的藏家,也许就能“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反方

  广东省美协主席 许钦松:

  塑造真正的收藏家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就我对目前新晋藏家的观察,他们购买艺术品大体有以下几种目的:一是要显示自己有身份、有文化,需要一些能够“充场面”的艺术品,在家里、办公室挂一下;二是听说艺术品涨势迅猛,于是出于盈利心态投资、希望短期获利;三是用艺术品送礼办事;四是买了放家里,慢慢等升值,反正手里不缺钱。这四种情况,其实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收藏,这四类人也称不上是真正的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收藏要有相当大的量,且成体系;另外还得对艺术品有深入的研究,有丰厚的相关知识。倒不是说学历必须得有多高——比如马未都,并不是高学历,但他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习和总结,慢慢就成了行家,是真正的收藏家。

对于这四种占了主要比重的“藏家”,作为艺术家而言,我对他们并没有任何的“看不起”。对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藏家,我都很尊重,但同时也有自己坚守的底线——如果藏家的趣味和我的创作理念相背离,我不会迎合,艺术家必须得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在目前中国新晋藏家的水平普遍有待提升的情况下,艺术家的自我坚持显得尤为重要。甚至,艺术家对藏家要负有引领的责任。令我感到比较欣慰的是:现在的新晋藏家,姑且不论基础如何,但对艺术、艺术家本身还是抱着尊重的态度,愿意聆听和学习。比如有的藏家很喜欢我的青绿山水,我会跟他说,目前我在水墨的创作上有一定突破,这其实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收藏领域。他也会很有针对性地去看许多相关展览,慢慢地也开始意识到水墨作品的精彩之处,调整自己的收藏方向。这是一个藏家和艺术家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我看到了国内藏家的某种进步。虽然他们目前可能存在一些欠缺的地方,但我还是对其未来的成长怀有信心。

优秀藏家的诞生,还有一个特别关键的条件:平和的心境。这其实是目前很多藏家存在的问题——习惯用投资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品,心态比较浮躁。去年有一个德国的贵族家庭来广东办展览。我们发现他们的收藏都是祖辈传下来的。有毕加索,有鲁本斯,目前的市场估价都超过1个亿,但他们不卖——也许永远都不会卖。因为这是祖辈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收藏。中国的藏家缺少这种精神,太想在短期内赚钱。如果说“没文化”,这算是一种表现。这种收藏观背离了收藏的本意,收藏是建立在品赏之上的。我虽然不反对投资艺术品,但如果完全将其看成是一种“商品”则是浅薄而庸俗的。甚至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这种“鼠目寸光”也很难实现利益最大化。本地有一家公司,几十年前很容易拿到关山月的梅花,转手卖给了香港,轻轻松松赚了一大笔。但站在今天回望,才知道当时是做了一场“亏本”生意。艺术品的升值,其实到了中后期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所以说,即便你真想从艺术品身上赚钱,也必须得做一个有文化的藏家才行。因为归根结底,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和它的市场价值是统一的。你必须能够判断出什么是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好东西,并且坚持到最后,才是最大的赢家。

所以我希望,无论是整个社会的舆论,还是藏家个人,今后要尽量淡化艺术品的商品属性、投资属性,要提倡全社会对艺术品的品赏氛围,多看看高品质的艺术,从中得到审美的陶冶,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它的艺术价值。在这个前提下,即便目前的新藏家中,相当多数的人都是半路出家的生意人,但假以时日,我相信在他们当中是可以成长出有品质的收藏家的。但人数一定不会多,而且这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不仅仅是几十年,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上海泓盛拍卖公司董事长 赵涌:

  国内藏家不缺文化 只缺经验

  我不认为“有钱”的藏家都没文化。

中国自古就有收藏的传统,有一些家庭,祖辈的收藏在“文革”中都被毁掉了,但现在新一代有了经济实力,于是重拾家族传统;还有一些,“文革”中家族所藏被抄,后来也被归还了一部分。这两种类型家庭出来的藏家底蕴比较厚实,而且承接家族的传统,有非常明确的收藏规划及脉络。而占据了更大比重的新晋藏家,虽然没有家族的收藏传统,但也不能用“没文化”来概括。他们当中,有年轻的企业高管,主要从事IT、科研、生物等行业;还有一部分是所谓的“富二代”,大都受过海外或者国内高等学府教育;再有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代富人,五六十岁之后,可能在商海中搏杀产生了倦意,也渴望追求一下文化艺术,开始进行收藏。

就我的观察,泓盛藏家当中至少八成以上其收藏观是非常端正的,都是本着欣赏和研究的心态介入收藏圈,如果说还有点“虚荣心”,追求的也是收藏过程中的成就感、影响力、话语权。这一点,和西方的藏家本质上并无不同。但我也不否认一种现象:目前收藏圈里存在一些投机的心态。其实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也是很正常的。西方艺术品市场也不例外。如果说中西方有什么不同的话,那是因为西方市场发展得更成熟,有一套法律法规的框架在严格限制着藏家的行为;相比之下,我们的法律和执行力不够,所以一些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能被很好地约束,反而被放大了。但是追究其根源,这种现象不是因为藏家的素质有多大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气氛所导致的,也跟我们收藏圈的积累不够、经验不够有关系。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都会慢慢走向正轨。

收藏这件事,无论你有多么充沛的资金,都不代表可以在这个市场当中为所欲为。资金和所具有的知识必须完美契合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收藏状态。所以对于新晋藏家,无论他多么有钱,无论是想介入哪个版块,我都建议从基础的东西开始收,不要一开始就老想收天价珍品。懂多少就玩多少,不要透支自己的知识量,不要有太多虚荣心,否则一定会后悔。

除了要多学习,慢慢扩大自己的收藏,新晋藏家还要注意为自己营造一个有品质的社交圈。收藏最怕闭门造车,一定要多和人交流学习。但如果你进入的是一个错误的收藏圈,那也是很要命的事情,和什么样的专家、公司、藏友、经纪人打交道,可能会从根本上决定你收藏的品质,也决定你可能达到的高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