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景泰姜窝子沟岩画:戈壁荒原上的古西羌图腾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王文元 时间/2015-07-25 08:48:2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戈壁,一望无际的戈壁。出景泰县城,我们向北而行,过草窝滩,经白墩子,拐入通往古浪的公路,入眼的就是戈壁荒原了。

同心圆组成岩画

两人舞蹈图

羊是景泰出次数比较多的动物

同心圆组成三足乌

狩猎图

景泰松林岩画中的   小羊栩栩如生

文物工作者现场制作岩画拓片

山路崎岖,人们艰难向岩画点行进

从姜窝子沟眺望山川天高云淡

寺滩岩画奔跑的小羊

景泰松林岩画中的动物

中泉岩画上的动物图

景泰正路乡发现图腾岩画时,沈渭显在做讲解。

火热七月,景泰岩画,在首都舞台上惊艳亮相。这也是甘肃岩画首次在首都展示。

在景泰大约两百余平方公里内,分布有一百多幅各不相同的岩画。

这些神奇的岩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他们有什么神秘含义呢?

戈壁荒原,神秘岩画,发现的大幕忽然就拉开了

戈壁,一望无际的戈壁。出景泰县城,我们向北而行,过草窝滩,经白墩子,拐入通往古浪的公路,入眼的就是戈壁荒原了。此时,正是上午11点钟,戈壁滩上极热,黑色的石头,白色芨芨草,淡绿色骆驼草,在烈日的暴晒下瑟瑟发抖。

这是一条乡间公路,通向景泰县城的西北方向的洪水镇。景泰地处腾格里沙漠的南缘,红水镇一带曾是典型的戈壁荒原。当景电工程将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提升到这里,彻底改变了人居环境,这里才出现了农田房舍。一路上,我们大体沿着景电工程的泵站而行,路旁就是宽阔的水渠,黄河水哗哗地向前流淌,润泽干渴的戈壁荒原。正是采摘枸杞的时节,农田碧绿,枸杞红艳,这个色调,给黄色的村庄增添了绚丽色彩。

我们要去的红水镇姜窝子沟岩画点却依旧是戈壁荒原。红水镇姜窝子沟是最近十多年间才发现的一处岩画点。这也是景泰县境内最有价值的岩画点之一。而景泰岩画是近十余年间甘肃岩画的一次重大发现。

今年7月初,在中国岩画现代保护与研究100周年纪念活动上,举办了《亘古天书2015中国岩画展》,甘肃省岩画首次以较大篇幅集中展出。这是甘肃省岩画首次走向首都舞台。就在这次活动中,景泰县红水镇姜窝子沟岩画被列入中国岩画遗存地首批12个认证单位名;景泰县文化馆馆长沈渭显被评为中国岩画研究保护100周年纪念活动突出贡献的十大人物。

景泰岩画,过去不为人们所知。这里独特地理决定景泰岩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景泰地处祁连山脉的东段北缘,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处在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的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的东端门户,也是历代守御河东的前哨阵地和边陲要塞。由于地处祁连山、腾格里沙漠、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多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多样的远古文化。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古老的先民们,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还留下了精美的岩画。

在不知不觉中,车拐入了一条红色砂沟。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姜窝子沟,岩画点就在这条沟的尽头。这是一条很奇特的沟,沟两侧的山上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而在沟底却是红色石子,偶尔也能看到红色土壤。这似乎是一种很诡异的感觉,也让我们的寻访带上了神秘色彩。

这次,我们专门邀请景泰县文化馆馆长沈渭显给我们带路,他刚刚获得中国岩画研究保护100周年纪念活动突出贡献的十大人物。沈渭显是农民的儿子,与岩画有不解之缘,这些年走遍了景泰沟沟岔岔。一路上,他说起景泰岩画,那是如数家珍,讲起他们调查岩画过程,更是妙趣横生。景泰岩画的发现也始于他的灵光一现。

那还是在2006年,他偶然读到一篇有内蒙古阴山及宁夏贺兰山岩画文章。这两个地方和景泰有很多共同点,都是游牧民族长期活动的地方,也都在黄河附近,尤其宁夏贺兰山岩画,更是和景泰有地理和交通上的关联。景泰会不会也有岩画呢?这个想法,很快就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得到了印证。

2006年11月的一天,他们到景泰寺滩乡调查时,当地有人说,曾在一个叫石鹿沟的地方看到过怪异的“石头画”。于是,由此拉开甘肃岩画发现的大幕。

无路可走时,岩画就在我们脚下出现,它是何人所留呢?

说起当年的发现,沈渭显历历在目。“听到这么个线索,就赶紧走,啊呀!那可真不好找。全是羊肠小道。老乡只指了大概地方。我们就一个石头一个石头地看。总算在一处山崖上发现了一个'鹿',高兴得很,景泰也有了岩画。”沈渭显说。

“或许石鹿沟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因为当地人也叫做画鹿沟。就是人们没有注意,不然哪有我们的发现呢?”沈馆长说得很幽默。随后在景泰县中泉乡的板荨沟、红水镇姜窝子沟、正路乡彭家峡、上沙窝镇三眼井村老鸦崖、红水镇原松林村西岔湾雷家坟掌发现了多处古代岩画。然而,发现远远没有结束,就在7月24日上午,沈馆长还发来短信,说在景泰黄河边又发现了一处岩画,他们正要下去。

在沟里迷迷糊糊地转了大半个小时后,总算听沈馆长说,到了。其实,只走了大一半路,前面车不能走了,只能徒步了。此时,我们四周,三面是高山,最矮的也有三四百米,非常陡峭,根本没有路。

沈渭显和他的同事,早已习惯于爬山,对他们而言这不算什么难事。沈馆长说,上这样的山有个诀窍,找一座相对好爬的山,先到山顶,再顺着山脊线走,反倒轻松。所谓先难后易,就是此意。

山路的确难行,几乎没有什么路。好在有些地方是羊踩下的窝窝,算是有了落脚的地方。爬了半个小时,总算到了一个山顶。而沈馆长早在很远的一个山头上,向我们招手了。

就交通位置而言,景泰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人们曾把河西走廊西段的敦煌比作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而景泰就是河西走廊东端的十字路口。

在景泰,丝绸之路通过黄河古渡口后,蜿蜒向西。而从北向南而来的古道——北大路,则是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南下青藏高原的通道。从这里往北可以通往阴山,向南则可走天祝永登,东能走固原平凉,西可去武威张掖。羌戎、吐蕃、鞑靼、党项等民族,在这里都有过较长时间的活动。景泰的岩画或许就是某个游牧民族所遗留的。他们或为高山所震撼,或要祈祷祭告大地山川,就在山岩上用硬器,采用密集点琢的手法,凿刻了许多颇为生动的岩画。

沈渭显他们的调查显示,景泰岩画大体分布在以中泉板荨沟岩画向西,经正路乡拉牌村北上穿过寺滩至红水的松林西岔湾,东西长30公里,南北80公里的地域内,这里是祁连山东端余脉,先民多选择山巅和沟畔地带的紫红色或青黑色岩石上凿刻。先后发现岩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可识别的图案100多幅。

“景泰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粗狂,图案抽象怪异,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有人曾经这样说。

“嗷嗷嗷……”远方山顶上有人在狂吼,我只能在山间加快速度前行。其实,沈馆长所处的位置就是岩画点的山顶了。果然,当我爬到山顶后,被眼前情景吓了一跳,岩画其实就在我们脚下。

岩画在山顶下方的一处黑色岩石。岩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直上直下的崖壁,而是散落在山间的一些比较平整的石头而已。我们进沟时,沟里是红色山石,到这里岩石的颜色却变成黑色。山岩,呈现出黑里透红的颜色,再加之有星星点点的红色砂砾泛着不同光线,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同周围的山相比,这个山头似乎稍微低矮一些。确切地说,这处岩画点边上的东西两面是相对开阔的,而南北两面的山,如同一对括弧将这个包裹住。在这处山头上,大约散落着十余幅各不相同的岩画,有单幅,也有组图。

两人翩翩起舞,他们是最早的羌人形象吗?

从山顶往下走,我们要看的第一幅岩画就是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羌人形象的岩画。

这是向着南方的一幅岩画。先民们选择了一块比较小的平坦三角形岩石,在边上凿磨出了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似乎做出跳舞的样子。右边的人像双腿叉开,双脚外撇,双手下垂,似乎是正在做某个舞蹈的动作,又似乎向上苍祷告。左边则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左手拿着一把弓箭样的器物,并且举过了头顶,身体比较粗壮,似乎正在做马步。

景泰岩画人物的图相对比较少,更多的是动物的图。景泰境内最早发现的一处岩画就是鹿。而其他地方,动物有羊、鹿、牛、虎、豹等,有单个的,也有成群的,最大的是鹿,身高63 厘米,身长53 厘米。最小的山羊,体长不及 5厘米。在先民们的特意渲染下,鹿角特大、羊角特长,这不仅没有失真,反而增加了艺术效果。更有不少图案,充满了童趣,简直就是原始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各种动物的形状。有一幅羊的图案,形似板凳、一条线,两只腿,健壮有劲,展现了原始先民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我曾去过景泰正路乡一个岩画点。这里虽然是一组规模非常小的岩画,但却反映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有一幅图案如同天空中漂浮的白云,这似乎是某个部落的图腾,或许先民们用这一方式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另外一幅则更为惊奇,这是一个原始人的交媾图。这幅岩画刻在不规则的三角形石头上。这个图案非常夸张,有两个人组成,一高一低。高的站立,阳具外露,低者双手拄地,面部向下,屁股撅起。显然,这是先民的某个野合场景。这幅岩画是坚硬的器具点琢而成。从凿刻的时间判断,这幅岩画由古代人创作,但也不排除近代人和现代人在原作的基础上重新点琢。毫无疑问,这些岩画代表着先民们独特的审美取向。

而在我们眼前的山坡上,散落的岩画也各具特色。有一幅狩猎图,高32厘米,宽40厘米,图案中间倒着一个虎豹类的猛兽,周围是搏斗的人,有拿着木棍直刺猛兽前胸的,有用双手搬起石块砸猛兽的,还有猎犬围着扑咬的。显然这是远古时期,先民们集体围捕猛兽的情形。

而在两人舞蹈图和狩猎图之间,则是一个同心圆组成的大型岩画。这幅岩画长约1米,宽约70厘米。整个岩画由同心圆为主题构成画面,左上方是内外两个圆组成的太阳,中间则是同心圆组成鸟的图案,在鸟的下面则是一个斜十字交叉方框。令人惋惜的事,这块岩画中间的石头早已断裂。而从断裂的程度推测,和岩画纹路上自然侵蚀的状况看,至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残余部分来看,上面的太阳代表着天,下面方块代表地。而中间似乎是三足乌。三足乌亦称“踆乌”,居于日中,有三足。在古代它是太阳的象征。人们认为应是最早的三足乌的图案。由此看来,这幅岩画应该带着非常强烈的太阳崇拜的涵义。

我们漫步在山崖间,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这些岩画究竟是何人所作呢?

无数部族,从这里走过,留下了他们的图腾崇拜

综合起来,姜窝子沟岩画有几点令人想不通的地方。首先,这处山岩基本上向南,正好和中午一点的太阳正对着。其二,岩画上羊的形象,频频出现。其三,岩画选择石头,都是一种黑里透红的石头,和白银近几年发现的黄河岩画有着某种一致性和连贯性。

从周围地势来看,四周高中间低,而且面向中午的太阳。这一点似乎给人某种什么启示?或许是某个先民们的祭坛。这一点和白银水泉野麻湾的黄河边的岩画有点相似。

野麻湾的黄河岩画是在黄河边的山顶上。岩画雕琢在山顶的一块平整石壁上,石壁高约7.5米,宽4.4米,分别为“家庭图”、“狩猎图”、“农耕图”三部分,石壁上图案有20多幅,有人头像、动物、人类活动、器物等。这处岩画也正对中午时分的太阳。黄河滚滚而来,岩画正对着远方的黄河河道。有人曾认为,这处岩画是齐家先民所留的。但更多的认为,这次处岩画应该和红水镇姜窝子沟岩画有相似的地方。尤其面向正午南方的太阳,这一点两者有惊人的一致性。

一切显示,有一个非常崇拜太阳的部族曾经在这里长期生活,羊是他们最为重要的生活物资之一。一个崇拜太阳且以牧羊为主的部族。在西北的史前文化中,符合这些特点的只有辛店文化。

辛店文化,因最早在临洮辛店被发现而得名,这是由生活在距今3400年前的先民们创造的文化类型。辛店文化遗址是羌人的文化遗存。这些年的研究表明,辛店先民对羊有着难以割舍的崇拜,他们制作的陶器上往往双钩羊角纹和太阳纹同时出现。同时,人们还在发掘辛店文化类型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羊骨。辛店文化的彩陶的双钩羊角纹和太阳纹图案,就是三阳开泰的意思了,因为羊和阳是谐音。尤其是辛店彩陶罐上,出现一只羊图腾,和景泰岩画的羊图腾非常相似。这些直接或间接证实,辛店文化、景泰岩画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沈渭显认为,那幅两人舞蹈图就是最早的羌人形象图。他们推测这两个人物应该是一男一女。他们头戴尾饰,披发而歌,应该是早期的羌人形象。右边女性发式是“披发”而非辫发。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他认为,依据发型,这就是羌人的形象。

姜窝子沟的这幅岩画应该反映了羌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从青铜时代到东汉时期。羌人大致在今新疆东部,青海、河西走廊、陇东高原、陇南,东到陇山以东陕西、山西部分地区,都有西羌系人的足迹。当时,这里也是西羌系民族生活的范围。因此,景泰县姜窝子沟岩画中的人物图像,应为羌人图像,而且应该是最早的羌人形象图。

如今这里已经上荒山了,然而在史前,先民活动时,这里是水草丰美、山色秀丽、风景优美的地方。他们才能把这里当做部落的祭坛所在地。他们面向南方的太阳舞蹈,向太阳展示大地上的收成,展现他们放牧的羊群。

“从岩画的内容,作画的方法,画面的色泽以及保存的现状条件分析断代,最早的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的发现,对研究整个甘、蒙、宁史前文化都提供了可触可摸、十分珍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沈渭显说。

山顶,太阳正热。岩石已经发烫。沈渭显和他的同事们不顾酷热围绕岩画,或站或坐,准备制作拓片,以便更好分析保存这些岩画。

眺望四周,大地无言,但它所说的话都转化成一个个密码,隐藏在山川树木中,等待着我们去解读。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