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高台籍导演李睿珺:我遇上了电影最好的时代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章先生 时间/2016-03-10 09:26:4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镜头里的这个家庭是裕固族,突厥人的后代。如今,整个民族只剩下14000人,他们的文字(突厥语)也基本消失了,90%的人不会说自己的语言。

2016年春节,李睿珺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一起回到了家乡高台县。这几年在北京的打拼终于让这位年轻导演安定下来了,妻子也将在今年生下一个猴宝宝。

去年,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正式登陆全国院线,大银幕上出现过的甘肃风景已经屡见不鲜,但这一次是甘肃导演的作品第一次在全国大银幕上出现。这部电影相继获得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最佳影片”提名;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提名等。

老人、小孩、大自然是他的电影主题

2015年7月,是甘肃张掖最热的时候。晚上8时依旧日光灼烈。在一家小影院里,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举行了提前观影,影厅里坐着影片的演员、制作团队、投资人,以及为这部电影提供过帮助的人。导演李睿■,穿一件红白条纹T恤,背着双肩包,满头大汗地张罗着。

镜头里的这个家庭是裕固族,突厥人的后代。如今,整个民族只剩下14000人,他们的文字(突厥语)也基本消失了,90%的人不会说自己的语言。但李睿珺忍不住去拍,甚至坦然地自嘲:“观众看多了大片,就像吃多了麦当劳,总会想吃点清粥小菜的。”

老人、小孩、大自然、传统的逝去,李睿珺的电影拍到第四部,主题依旧没有变。

“土地三部曲”都在讲自己的故乡

李睿珺的第二、三部电影《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也是家园主题。这三部作品都关照了老人、小孩、大自然以及乡愁的主题,在气质上看来一脉相承,被称为这位青年导演的“土地三部曲”。

《老驴头》讲述了一位73岁农村老汉(老驴头)独自治理祖坟边沙漠的故事。

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第三部作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被法国文化部国际汉语司总督学选为全法国初中、高中国际汉语课程中推荐学习的华语电影教材。而入选的教材共17部,多为张艺谋、陈凯歌等名家作品。

李睿珺回忆,当时看到苏童的小说时,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小山村,包括场景都跟书中的颇为相似,当他决定在高台拍摄时,很多人都觉得很意外,但是在拍摄期间前去探班后,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地方的外景和书中的描写非常相似。

他的改编,原著作者苏童也表示非常满意,“一部短篇小说的改编难度很大,但李睿珺用自己的回忆和我的构思进行了奇妙的对接,而且在最后的结局展现上,电影比小说更冒险。”

高台的外景和群众都拍进了电影

可以说,从第一部《夏至》开始,李睿珺电影里的演员,就是他从小生活的村子里的熟人。这几部电影大多在高台县罗城乡花墙子村拍摄完成,影片的语言都是原汁原味的高台方言,群众演员基本都是当地农民。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睿珺解释称:“一方面是没钱,另一方面是专业演员不能准确表达西北人的心境。”

电影上映之前,许多人已经预判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面对商业院线的尴尬处境,李睿珺则表示自己感恩这个“最好的时代”。“我开始做电影的时候是2006年,那时还是迷信权威的时代,而现在是一个电影井喷的年代,很多导演的处女作就能创造纪录。过去青年导演要拍片有很多难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构支持,尤其广电总局也希望每年拿出一些钱扶持青年导演,让电影孵化出来。” 所以,李睿珺说,“我遇上了电影最好的时代。”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