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探秘:甘肃敦煌千年的隋唐佛窟秘史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赵凌艺 时间/2016-05-20 10:43:3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煌图案跨跃时空、交互融合,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外来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体现了一种涵盖四宇、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敦煌莫高窟的开凿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敦煌莫高窟现存隋唐洞窟300多个,占洞窟总数60%以上。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丽瑰丽。人物造型、敷彩晕染和线描技巧,都达到空前的水平。

隋代壁画,除沿用原有的题材外,新出现了经变画,如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画面一般较小,内容也较简单。唐代壁画,主要题材是经变画。前期有观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东方药师变、弥勒经变、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等。一般是每壁一幅。后期经变画种类增多,新出现了金刚经变、金光明经变、华严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密严经变、楞伽经变、楞严经变、报父母恩重经变、劳度叉斗圣经变等。多种经变汇于一窟,是后期的一个特点。此外,还有与经变画配合的屏风画、佛教感应故事画、瑞像图以及历史人物画等。唐代还出现了如意轮观音、不空羂索观音等密宗题材。供养人像变得高大起来,位置也更为显著。唐后期第156窟的张仪潮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长卷式壁画,开创了莫高窟佛窟内绘制为个人歌功颂德壁画的先例。唐前期壁画中净土经变画占很大比重,后期经变而种类繁多。

隋朝与唐朝莫高窟有什么不同?

1、风格特点不同:隋朝时期和早期的唐朝莫高窟佛像还是以胡人风格为主,受到印度的影响较大,体现出“秀骨清像”风格,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唐朝时期,佛像的造型人物基本以汉族为模板雕刻,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更深。面相方圆适度,广额丰颐,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高度理想化的审美及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圆满无碍的佛造像艺术。

2、思想观念不同:隋朝时期,佛像主要反映的是当时印度佛家的思想;唐朝的佛像则反映出本土佛家文化。

整体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从深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和笈多艺术的影响逐渐向汉地风格转变。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云冈模式逐渐过渡到后来的“秀骨清像”风格。明显是分别受印度与汉族地区陆探微画风的不同影响。云冈模式时期,造像粗犷,气势雄浑,风格古朴,神态安静内敛,到后期的秀骨清像时期,则面相较瘦,削肩体长,形象俊秀,风格飘逸。这与北魏后期的社会风气与大环境有直接关系。

过渡到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则风格多变,但整体由秀骨清像开始向敦厚朴实过渡,为隋唐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连年战乱且几次灭佛运动,这一时期的佛造像整体质量下滑颇多。

及至隋唐时期,延续南北朝时期的佛造像,因由隋唐盛世的开启,佛造像开始呈现出典型的理想化和自我发展阶段。整体来说,面相方圆适度,广额丰颐,造型雄浑丰满,比例适度,神态端庄优美,高度理想化的审美及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发达造就了这一时期圆满无碍的佛造像艺术。堪称中国佛造像艺术的巅峰时期。

因此,两个时期的佛造像艺术有区别但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而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从对外来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到逐渐成熟并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

敦煌壁画泛指党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所分布的石窟寺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而以敦煌的莫高窟最具有代表性。

莫高窟在敦煌市境内的鸣沙山东麓,在10-40米高,南北1680余米的断崖上蜂窝状散布着4-14世纪10个时代的石窟750余个,最早者创建于公元366年,最晚者为公元14世纪营造,其间经历了1600余年的历史。据唐代圣历元年(689年)的碑文记载,莫高窟自秦建元二年(366年)开凿,至镌碑时已有窟龛一千余个,此后历代续建,亦有踏毁,由于敦煌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条件,现有相当的洞窟还完好地保存着,所以现存的石窟所遗存的壁画等史实文物是极其珍贵的。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200多个,分为隋代、初唐、中唐、盛唐、晚唐。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色白净,表情随和温存。虽然眉宇间仍点了一颗印度式红痔,却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还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胁侍菩萨。一位上身赤裸,斜结璎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头微向右倾,上身有些左倾,胯部又向右突,动作协调,既保持平衡,又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萨全身著衣,内外几层表现清楚,把身体结构显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线条流利,色彩艳丽绚烂,配置协调,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使人觉得这是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敦煌图案跨跃时空、交互融合,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外来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体现了一种涵盖四宇、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