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州九年七届勤耕耘小戏小品 “文艺轻骑兵”正在崛起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超 时间/2016-08-11 10:28:2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榆中县文化和体育局、榆中县文化馆协办的兰州市第七届小戏小品创作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

兰州本土原创话剧小品《虚拟养老院》

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导李文启声情并茂的为学员授课

甘肃本土原创话剧小品《幸福老两口》

近日,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榆中县文化和体育局、榆中县文化馆协办的兰州市第七届小戏小品创作培训班圆满落下帷幕。9年来,已先后举办了七届的活动显著地提升了我市基层文艺创作的整体水平,极大地推动了基层业余戏剧创作者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为我市乃至全省培养出了一支扎根生活、热爱创作的“文艺轻骑兵”。

“文艺轻骑兵”深受百姓喜爱

从2007年起,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就坚持举办小戏小品征稿大奖赛和创作培训班,到今年已举办了整整七届。经过主办方的精心筹备和来自省内外专家、学者坚持不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项活动已俨然成为了深受兰州百姓喜爱的又一个本土品牌文化项目。

历届培训班中,主办方先后邀请了中国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齐致翔,原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光,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冯继唐,总政话剧团著名编导李文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兼创作中心主任陆军等十多位国内一流的艺术家为学员授课,为他们带来了国内小戏小品创作领域一流的理念和成果,引领着这些基层文艺工作者不断地成长和蜕变。截至目前,先后举办过的小戏小品征稿大赛和创作培训班中共征集作品400余部,面向全社会培养优秀学员200余人,成功打造出了一支深受广大基层百姓喜爱的“文艺轻骑兵”。

“小戏小品是人的艺术,只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赋予这些作品以强大的生命力,这对来自基层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陶明贵告诉记者:“培养兰州市小戏小品创作人才,提高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水平,建立我市文艺创作的基本队伍,让更多的民众充分享受戏剧艺术的魅力,让戏剧艺术真正走进大众,是我们坚持举办这项活动的初衷。”

“国字号”培训班将走遍城乡

“在历届参加培训班的学员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社会最基层的人员,他们中有农民、工人、公务员,还有个体经营者、大学生、教师和离退休干部。”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铁燕告诉记者:“做为组织者,我们目睹了他们每一年的成长和蜕变,从他们身上不仅看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看到了他们渴望戏剧创作的激情。在中国文联的大力支持和倾力帮助下,培训班的举办为兰州市基层文艺创作者成功搭建起了一个具有‘国字号水准’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广大业余戏剧创作者积极开展人生中的艺术创作。”

记者了解到,为了把今年的活动深入到最基层的群众之中,主办方特意把第七届小戏小品创作培训班放在了榆中县举办,彻底将其作为大力发展基层文化事业、推进文化惠民的一项新举措,旨在尽最大努力的去丰富城乡文化生活、传播正能量。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想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就必须培养出一支具有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热爱生活、热爱文艺创作的队伍。”铁燕说:“用正确的精神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核心发展理念,今后我们还将在兰州市的其他县区轮流举办,力争全面促进和提高各县区的小戏小品创作水平,为这支‘奋战’在田间地头的‘文艺轻骑兵’培养出更多创作人才。”

作者队伍老中青搭配齐全

“初期举办培训班,由于省内外均有作者参加,并且其中不乏专业作者,所以兰州本土作者的剧作水平未见突出。”作为已数次应邀来兰授课的专家之一,周光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小戏小品创作力量的茁壮成长,学员们从弱到强的蜕变令他感慨万千:“当时的主要问题是题材选择比较陈旧,缺乏对生活的新发现,作品题材绝大部分是当时全国各地作者曾经涉及到、甚至多次涉及到的。之后,每届也偶有触碰到一些新鲜题材,但是多数作者还是并未认识到自己题材的独特性,所以在选题的开掘方面还缺乏一定的自觉性。”

“今年的培训班里,尽管学员全部来自兰州本土,但是上述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改善。”他说:“如小品《出彩》、《水》、《燕子归来》、《捉赃》等,都是编剧们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新题材,其中多数又是西部地区生活中所蕴含的独特题材。这些剧作的大部分作者已明显对于题材具有了自觉的开掘意识,而不是‘碰巧’所得。这充分证明,兰州作者已经在小戏小品创作上、尤其在提炼生活方面逐步成熟起来。”

“如今的兰州作者队伍已呈现出老中青梯队搭配齐全的阵容,特别是男性作者居多,这在经济发达地区也极为少见。”原江苏省南通市文化馆创研部主任、国家一级编剧顾学军告诉记者:“而且,这些作者基本素质都非常不错,且朴实、真诚、求知欲强,上进心极为强烈。他们中有很多人来自教师队伍,不仅文字基础好,作品叙事还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学员作品亮相国家级大赛

在每一堂课的悉心指导中,专家们就剧本的选材、戏剧的矛盾冲突、喜剧小品的戏剧结构要素,以及怎样辅导排练等多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高水准的创作观点、技巧和手法都为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灵感,不仅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打开了他们心中那具有无限可能的创作灵感。

“随着活动经验的不断总结,为了满足学员们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我们在第六届培训班专门增加了立体化教学环节。”主办方从未松懈过的筹备令这项活动在常办常新中不断成长,对此铁燕感慨万千:“从此,学员们可以开始对自己的剧本进行现场排演,再由专家老师对每个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从导演和表演角度进行严格、细致地分析。这样,让他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在创作道路上的不足和差距。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不仅在理论上得以融会贯通,更直接收获了创作上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七届培训班的学习和辅导,学员的作品普遍有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员的作品已经搬上了舞台。其中,曹豫龙的小品《中奖》、《丢了什么》,郑云洁的小品《等电话》2010年参加了中国余杭“良渚文化杯”小戏小品大赛暨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比赛的初赛,荣获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位学员勤奋努力的结果,也是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的最好肯定。”铁燕的这句话里透着心满意足的欣慰。

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经费

“群众对小戏小品的需求也比较大,特别是在一些群众文化调演和文艺汇演活动中,小戏小品往往成为必须的节目上演。”作为一名从事群众文化的基层工作者,榆中县文化馆的梁卫忠平时接触的小戏小品创作和演出很多:“但是往往会存在有演出计划无节目、有演出冲动无方案、有演员无剧本、有剧本无演员,或者剧本演员都有了却无经费等等困难。”

他说:“通过参加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权威的理论知识和一流的戏剧整体运作方法,还享受到了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老师们数十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他们还能够根据不同学员的个体差异对症下药,为大家解决了许多创作中的问题,纠正了许多没有发现过的不良习气。”

“感谢来自中国剧协的各位专家、老师,他们的共同努力为我市文化建设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还要感谢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为我们创造出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成长平台。”来自市文化馆的蔡兰平告诉记者:“目前,基层文化活动还十分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除了作品排练演出需要的服装、道具、化妆品等,还有不少入选了外省或全国小戏小品专业比赛的作品,最终却因没有经费而无法参加,这对于那些作者来说绝对是最大的遗憾。”

兰州有望成为西北的创作高地

“兰州小戏小品创作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就是缺乏观摩与借鉴。”周光的评价不仅客观、真实,更流露出了对兰州本土创作未来发展的由衷期盼:“艺术只有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不断成熟与提高。但是,由于甘肃省、兰州市在小戏小品二度创作上的薄弱,比赛、汇演相对较少,导致创作人员首先是看不到别人,第二是看不到自己。”

“小戏小品是文艺轻骑兵,迅速反映生活是其最大优势。同时,小戏小品的时效性也是多数作品自身的劣势。”他感慨地说:“当小戏小品所表现的生活被其他文艺形式拿去表现之时,往往就是该类题材小戏小品作品走出观众视野之时。从这个角度说,兰州诸多新题材的小戏小品剧本,如果不能够尽快呈献给观众、发挥作用,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箱底之物。长此以往,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惋惜。”

“部分作者缺少舞台知识和舞台实践,作品呈现形式‘小小说化’或‘微电影化’,这些作品很难在舞台呈现。”顾学军的观点也十分一致,他还为未来发展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经常组织基层作者观摩舞台演出,让他们真正地了解舞台、熟悉舞台,深刻地体验观演关系。同时,要不断地创造机会将较成熟的作品立于舞台,让作者可以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果与不足。最好能够每两年举办一届小戏小品比赛,通过活动出人才、出作品。中国小戏小品难见‘西北风’,而兰州却有望成为我国西北小戏小品的创作高地。”

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小戏小品创作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主办方还将历届征稿大赛的获奖作品编辑出版为《小戏小品选编》共六册,并已免费提供给我市各街道社区、厂矿企业以及乡镇文化站交流演出使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