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消失的“老兰州匠作街”——炭市街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赵凌艺 时间/2016-11-03 11:31:0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些天来,金城兰州的气温骤然变冷。在家都享受现代取暖方式带来的温暖舒适时,早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老兰州们”是怎么过冬的呢?

炭市街南端——安定门

炭市街地图

近些天来,金城兰州的气温骤然变冷。在家都享受现代取暖方式带来的温暖舒适时,早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的“老兰州们”是怎么过冬的呢?他们要去哪里购买过冬的煤炭呢?古老的兰州曾经有一条以煤炭命名的街,这条街的“前世今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城关区文史委编辑柏敬塘。

  “炭市街”的由来

柏敬塘对记者说,兰州曾经的炭市街就在现如今的中山路上。自明朝筑城后就形成为一条主要干道,其中,从西关十字到安定门一段称炭市街,也从那时起就是交易煤、炭等燃料的地方。老兰州人把成块煤叫做“炭”,把粉末的煤叫做“散煤”,炭市街形成之后,随着日渐繁华,也逐渐形成了匠人集中的地方。就像北京、沈阳等这些大城市,以行业命名的街道比较多。兰州是个小地方,以行业命名为街的名字并不多见,这说明当时的兰州虽然地处经济较为薄弱的祖国内陆,但是贸易已经非常繁盛了。

据柏敬塘回忆,1941年以前,炭市街并不像现在是一条直路,兰州建市以后,从桥门到安定门就取直了。他说,炭市街逐渐发展成为匠作一条街是由历史、经济、环境等多种原因形成的,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兰州古今》杂志上曾详细介绍过: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时都指挥李进,在增筑兰州旧城外郭时,在炭市南开了一个门,叫“永康门”。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永康门上加筑城楼,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城楼,改永康门为安定门,安定门就是这么来的,而且沿用至今。直到民国31年(1942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炭市街改名为中山路,此名也也沿用至今。炭市街南迄安定门北抵西关什字,即今胜利饭店西楼迤南,北达今临夏路东口,习惯上有上、下炭市之称。自今武都路西口往南至胜利饭店称上炭市,武都路西口以北至临夏路东口称下炭市。

  老榆树下的别样景致

炭市街曾有一古老大榆树,据柏敬塘回忆就在今兰州剧院前街心,其枝干硕大,遮天蔽日,蔚为壮观,树的主干得三四人合围才能抱得住,那时的人们认为大榆树是一棵“神树”,于是将神龛匾额挂满树冠,且香火常年不断,成为炭市街的一景,后来因拓宽路面,此树就被移除了。

炭市街的各院落和小巷的名称很有自己的特点,如院落以从事的行业为称,如皮坊院、染坊院、当铺院、锅锅厂(砂锅、土陶);还有以其特征命名的如斜门子、字纸炉巷子,余以姓氏为号如孙家院,杨、罗、雷、张、畅、江、朱等院,在无门牌号前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称法。

  各行各业的匠人聚集于此开展营生

炭市街的营生种类繁多,有木匠铺、铁匠铺、铜匠铺、假银铺、灯笼铺、鞍架铺、车马挽具、皮坊、染坊、裁缝铺、油漆匠铺、裱糊匠铺(那时候主要是指裱糊房屋的顶棚,这要专业的匠人才能做)、待诏铺(指理发铺,因为要等待皇上的召见,所以要梳理一番)、糖坊、豆腐铺、石匠铺、麻衣铺(杠坊)还有几家杂碎铺、脏(内脏)面铺(肥肠面铺)、锅盔铺、油店、当铺等等行业,门类齐全,但以匠作铺最多。记者对如此小的一条街竟然有这么多的行业铺面感到惊讶,柏敬塘解释说:“因为每个铺面或者作坊的门面都很小,且每个门面后面都有院子,所以能够容纳这么多铺面和作坊,以前的老兰州们只要逛一下炭市街就可以交易到各种需要的生活用品。”

炭市街的匠作铺基本都属于家庭作坊式的,多是子承父业,或兄终弟及,也有徒从师业的,就这样代代相传,流传下来的有专供一些行业或地区从事生产或生活的专业作坊,也有以制作当地居民生活日用品为主的,制作以质量可靠、价格稳定、讲究信誉为宗旨,赢得顾客信任,有的产品早已成为当时兰州的名品。

  名噪一时的兰州本地行业品牌

炭市街的铁匠铺有八九家之多,其中打制铁锨的有五六家,有专为烟坊打制推水烟丝刨刃的刘姓“红马儿”,有专为鞋匠打制绱鞋的锥刃而闻名的高姓“金鱼儿”及孙姓“黑牛儿”等名牌。这些相当于现在的商标。“红马儿”位于孙家老院前铺面,铺面一间,坐西面东,约当今武都路西口对面。铺前门侧立有高约半米多高的四方石柱,柱顶雕以立马,形态逼真,造型美观,以红漆涂马身,以黑漆涂马鬃,以此为标牌或字号,呼“红马儿”(店主刘姓,专门打制烟房推水烟丝的刨刃及刃口前后镶嵌防磨损推刨的四方钢制配件)。该铺师徒三人,制作的刨刃以钢水好,经磨耐用,深得推烟丝匠人的信赖这家打制刨刃要选上好的铁材及优质钢材,以优质阿干蓝炭为燃料打制,因为蓝炭燃烧的温度高且稳定。待好铁成坯后再加钢,几经锻打成形,打锉光洁,开好刃口,打上印记(牌号)。“最关键的工序是淬(zhan)火,淬火多由师傅操作,分水淬(有盐水、清水及油淬、风淬几种淬法,又按钢的性能分红火、紫火、暗火观察火色之法。”曾经当过多年工人的柏敬塘对这些锻造方法如数家珍。成品按质论价,深受烟坊信赖,成为推制水烟丝的名牌刃具。

柏敬塘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匠人的精湛技艺逐渐没有了可用武之地,匠人们也随之被历史所淘汰,现在这些匠人都已不知去向。解放后,尤其是从1957年公私合营后,这些匠人的铺面就闲置了,匠人也就渐渐消失了。但是炭市街的格局一直影响到至今,每每经过如今繁华的中山路附近,仿佛依稀能听到当年炭市街的匠人们打铁的、铲煤的劳作声和吆喝声。然而,这些声音也渐渐消失在现代都市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嘈杂声中。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