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从心灵读本到心灵伴侣——简绘《读者》35年成长路径与未来坐标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施秀萍 时间/2016-11-29 11:11:1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它,就是诞生于西北高原、成长于黄河之畔的文化奇葩——《读者》。今年,恰值《读者》35岁,正当好年华。

似涓涓细流,35年如一日,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如冬日暖阳,一路同行,它陪伴着我们成长。

它,就是诞生于西北高原、成长于黄河之畔的文化奇葩——《读者》。今年,恰值《读者》35岁,正当好年华。

35年,不忘初心

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借鉴美国《读者文摘》,创办了中国版的《读者文摘》。之所以沿用“读者文摘”四字,包含编辑为读者摘文章、读者给编辑投稿两层含义,也暗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刊理念。

同年4月,《读者文摘》创刊号悄然问世。这本大众期刊类杂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如同“文化佳肴”,及时满足了急需精神食粮的广大群众,当年底,就拥有了7万订户。

随着《读者文摘》影响力的日益深入和广泛传播,引起了与美国《读者文摘》的商标纠纷。

1993年,《读者文摘》采纳广大读者建议,主动更名为《读者》;当年第七期,即出版《读者》。

名字改了,初心未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刊理念,承续“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十六字办刊宗旨,《读者》继续快速发展。

在读者心中的地位越发牢固。岁月洗涤,沉淀的是精华。几十年来,多少期刊如白驹过隙、如流星划过,唯有《读者》历经岁月风霜,愈加醇厚绵香,以一枝独秀的风姿深深植根于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影响力不降反升。“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优秀的文化”,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深刻的人文关怀,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读者》,发行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和亚洲综合类期刊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三。

品牌力量日益凸显。“读者”品牌已连续1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之一,2016年品牌价值达201.62亿元,蝉联期刊品牌第一位,成为我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和全球知名品牌。以“读者”品牌冠名的读者出版集团,更是发展为多元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集团,如一艘文化巨轮,引领着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航向。2015年,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出版传媒企业,实现了我省文化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当前市值已达110亿元左右。

接力,螺旋上升

“扎根陇原黄土地,常念万千读者情。根深叶茂一棵树,秀木葱茏已成林。”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祝贺《读者》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时所赋的一首诗,也是对《读者》杂志的充分肯定和巨大鼓舞。

《读者》,是一朵奇葩,更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一代代默默无闻的“读者人”。他们像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采百花之蜜,甜万众之口”,让这本看似“文弱”的杂志,用一种坚韧的、人性的力量创造了“读者”奇迹。

接力,接力,再接力;创新,创新,再创新。《读者》走出了螺旋式上升的成长之路。 (转2版)

(接1版)

1981年,正式创刊。1999年,首获中国期刊界最高奖“国家期刊奖”;2001年,被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认定为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3年、2005年,再获第二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2006年,《读者》被商务部列为知名品牌,成为“多彩甘肃、精品陇原”的重要标志;同年,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大关……

一路凯歌高旋,荣誉纷至沓来,但“读者人”没有放慢脚步,更未被鲜花“迷”了眼,依然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读者期望的方向,脚踏实地接力奔跑——

2011年1月1日起,《读者》开始在台湾发行,成为第一本进入台湾发行的大陆杂志;6月,《读者》首款苹果App上线,当年客户端下载量即突破300万;《读者》有声版、安卓版陆续上线,《读者》杂志开始在数字出版领域发力。

2012年8月,读者与阿里巴巴开通《读者》原创版官方店铺,由此拉开了《读者》电子商务网络化的序幕。

除《读者》原创版外,还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先后刊出《读者》大字版、校园版、繁体字版、乡土人文版、维文版、海外版、盲文版、藏文版等多个系列,已然由起初的“单门独户”发展壮大为一个庞大家族……

“与时俱进,是《读者》成功的关键要素。”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波如是说。

的确,从1981年创刊,到巍然屹立期刊界,“读者人”始终如一,以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灵魂坚守,引领着时代的精神风标;审时度势,创新发展,聆听读者声音,紧贴市场需求,与时代文化脉搏同频共振,将精神雨露播撒到万千读者的心田。

未来,路在脚下

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经历了“破茧成蝶”式的转企改制、挂牌上市,35岁的《读者》又面临着历史转折点——

如何守住现有阵地,续写《读者》传奇,接力打造一个“百年老店”?

如何在“微屏阅读”时代,让读者再手捧《读者》,如品茗般享受阅读的快乐?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让《读者》既不失最初本色,又融入时代特色,让这艘文化巨轮继续砥砺前行?

……

今年4月新上任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11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读者发展论坛在兰州举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言顺和副省长夏红民出席论坛,与“读者人”一起认真聆听专程前来为《读者》发展会诊把脉、建言献策的文化名人、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省领导参加一本期刊的发展论坛,我还是头一次经历,这说明甘肃对《读者》高度重视。”应邀参加论坛的《光明日报》国内部原主任韩秀琪说,《读者》地处华夏文明发祥地和四大文明交汇的甘肃沃土,可以充分发挥区域的独特优势,勇敢分担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传媒业已进入数字技术时代,要跨产业融合。”致力于集团化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读者》拥有内容、读者、品牌、资本市场四大资源优势,可借力发力,通过数字转型、开展并购、网络直播、发展实体经济等渠道形成团块式业务结构,做大品牌优势。

作为老一代知名作家,叶兆言则提出“要打造更精悍的编辑队伍生产《读者》,用更好的广告公司经营《读者》,用专业经纪人团队稳固《读者》”的理念。

“虽然期刊、纸媒遭遇冲击,但《读者》发展空间仍然很大。”著名作家肖复兴认为,可借助《读者》品牌影响力,定期定点举办“读者讲坛”,邀请全国一流专家金城开讲,形成自成体系、品格高雅的公益讲座;创造高端、经典、具收藏价值的“读者丛书”系列精品,让《读者》成书房“嘉宾”;建设“读者学校”等品牌公益项目,树立社会形象,加强底层沟通;建立“读者书店”,营造良好的读书风尚……

“《读者》应从‘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转化为‘中国人的心灵伴侣’,”国内著名品牌专家阎旭临抛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财富跟着思想走,思想跟着灵魂走,《读者》已经拥有了品牌的“独一无二”“价值”“创作源泉”三个核心灵魂,最有资格界定文化的“中国范”,比如建设充满“读者”韵味的“读者小镇”,既让《读者》品牌立体化,更实景描绘、引领书香中国、儒雅风尚的生活方式。

“古有敦煌,今有《读者》,这是甘肃两张最大的文化‘王牌’。”读者传媒独立董事吕益民对《读者》的未来信心十足。

《读者》的未来之路,就在甘肃这片文化沃土上,就在自己的脚下。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