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茧形壶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翀 时间/2016-12-14 13:35:5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06年,马家塬遗址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该文物在国内仅出土了这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

茧形壶全视图

茧形壶局部纹饰图

时 代:战国

出土地点:张家川

珍藏单位: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2006年,马家塬遗址3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铭文的青铜茧形壶,该文物在国内仅出土了这一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张家川县博物馆。

青铜茧形壶口径9.3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最大底径15.4厘米,通高25.6厘米,敞口、束颈,绳纹形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颈部以29枚精美的贝纹环状装饰,颈肩部饰有铺首。通体饰瓦棱纹,瓦棱纹间隔处饰蟠螭纹,造型浑厚朴实。尤为珍贵的是,该物底部铸有阳刻铭文,经相关专家释读,为一“鞅”字,这也是马家塬遗址目前出土的唯一带有文字信息的器物。

茧形壶,最早作为情报工具用于战争,《孟子·备穴》对茧形壶的制造和使用做了详细的说明:“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高地,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为罂,容四十斗以上,固顺之以薄革,置井中,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审之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即将听瓮埋于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厚厚的皮革,派听觉灵敏的人伏在瓮口静听传自地下的声音,确切弄清楚地方的方位,以便采取应对措施,这叫“罂听”,而《孟子》中对“罂”的记载,可以说是茧形壶用于战争的最早记录。战国后期,诸侯之间相互称雄争霸,游牧民族也经常借机入侵,秦人最先创造性地接受了茧形壶,并大量用于争霸和统一天下的战争,茧形壶的使用也开始流向全国各地。在不断的战争实践中,茧形壶在器形上得到改进和完善,使其不仅仅作为窃听工具用于战争,而且还可作为生活容器,在长距离的行军和游牧中,将士们将茧形壶悬挂于马背,内盛酒水,携带方便,不易溢出,以解决旅途饥渴。遇有敌情,将其深埋于地下,将耳朵贴于壶口的地方,用于探听远方骑兵的马蹄声,以此来推测敌军的动向。考古成果证明,马家塬战国墓地属于战国晚期、秦人统治下的某一支西戎贵族首领的墓地,而茧形壶出现于马家塬墓地,充分证明了秦和西戎的密切关系。

这件青铜茧形壶,材质独特,器形精美,是出土先秦同类器物中最珍贵的一件,真实地反映了先秦时期关陇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铸造史、秦戎关系史等均有重要的价值。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