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民间技艺传承 甘肃任重道远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于娟 时间/2016-12-15 13:07:5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目前,部分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保护非物质遗产,刻不容缓,因为留住它们,就是留住我们民族的记忆背影。

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目前,部分民间艺术传承后继乏人,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保护非物质遗产,刻不容缓,因为留住它们,就是留住我们民族的记忆背影。

传承断脉之忧

75岁的“国家级剪纸艺术大师”金香莲凭借精妙的技艺赢得过不少荣誉,但因为后继乏人,她一直担心自己的技艺会无法传承。

金香莲说,现在受病痛影响,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并且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剪纸艺人也在慢慢流失,这让自己“很心急”。

“保护民间技艺是十分迫切的”。为此,金香莲早在2007年就主动联系当地中小学免费向学生传授剪纸技艺。近年来,在金香莲的带动下庆阳剪纸协会的十余名会员到当地学校免费授课。

被甘肃省文化厅和人事厅评为副高级景泰蓝工艺画品制作美术师的罗惠斌在技艺传承方面也遇到了困难,罗惠斌介绍,从2006年开始,自己开始收徒传艺,给上百名学员授课,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这门手艺的价值所在。但令他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完全掌握这门技术的徒弟仍是凤毛麟角。

甘肃省文联组联处干部强双龙告诉记者,除一些手工绝活目前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之外,许多埋没在民间的传统技艺,如民哥曲艺、皮影、雕刻、雕塑等,有些至今仍依靠口头相传,大多面临“因人而存、人绝艺亡”的尴尬局面。

民间艺人站上大学讲台

2005年起,庆阳市组织人员对全市散落在民间的手工绝活、戏剧、音乐、舞蹈等进行普查,通过逐级申报命名,全市现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62名、市级传承人151名、县(区)级传承人681名。

尽管这项工作目前已有不少起色,但许多民间绝活艺人,“传承人”头衔对他们的吸引力依然不大,有人嫌收入少,宁愿把职称证书锁到抽屉里,继续干个体艺人的零碎活,甚至放弃手艺外出打工。2009年秋季,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开先河,聘请了一批民间艺术大师,作为学校旅游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专业客座教授。他们不定期为学生们讲授民间工艺制作,学校按课时发给他们相应报酬。

受聘为客座教授的罗惠斌说:“盼了这么些年,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以前,我们这些人在传授手艺时犹如散兵游勇,成不了规模。现在,学院和艺人联合起来解决后继人才断层问题,应该是一次最好的尝试。我们期待着传统手工艺能向着系统化、正规化方向发展。”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民间艺人被聘进高校传授绝活绝技,为有效解决传承民间绝技人才的断脉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思路。

抢救传承任重道远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在整理民间文化、挖掘民间传统手工艺方面成效显著。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如何让这些民间绝活发挥最大作用,任重而道远。

记者了解到,尽管国家和省上先后颁布实施了《非遗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但在市州层面,甘肃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却相对缓慢。同时,由于相关单位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组织协调等方面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加之一些县财政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不少民间艺术传承人呼吁,成立统一的民间艺术协会,由政府出面组织引导,让民间艺术形成产业。

“如果民间艺人能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协会,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政府再加以适当引导,同时给他们提供展示手艺的平台,使各自手中零散的绝活形成合力,产生名牌效应,那艺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方面,庆阳香包产业近来的发展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惠斌认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说艺人们在这方面积极性很高,但因缺乏组织,成立协会之事至今缺乏实质性进展。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