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文化助力扶贫

来源/ 作者/ 康晓云 时间/2017-03-01 16:03:1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脱贫路上,文化不可忽视。在这场攻坚战中,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可以成为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另谋发展的加油站。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以传统非遗技能培训助推脱贫的做法。当地依托刺绣和蜡染“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优势,积极开展“绣娘”“非遗”技能培训,使得当地7000多名家庭妇女掌握了一技之长,苗族“百鸟衣”、侗族盛装等手工艺品受到游客热捧,人均年增收超万元,从此挥手告别了多年的贫困。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罗岭镇花树凹村,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郭爱和两年前创建了“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并创立了“当日艺术展”文化扶贫品牌,让文化直接“唱戏”,助力精准扶贫。河南洛阳三彩艺术精准扶贫的做法,与贵州榕江传统“非遗”助推脱贫,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工作拓宽了渠道、提供了借鉴。

脱贫路上,文化不可忽视。在这场攻坚战中,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可以成为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另谋发展的加油站。然而,一些农村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存在文化“空壳”的危机,使得物质脱贫失去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不脱贫,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脱贫。筑牢农村文化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这是扶贫攻坚系统工程中的文化脱贫责任与担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前提是做足凝神聚力的功夫,上下同心,全力求胜。

找准文化与经济的交汇点,让文化建设助力脱贫,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只要找准路子出实招,就可以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坚定信心和内生动力,最大限度调动当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汇聚起文化扶贫的强大力量。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呼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对不少农村地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不少地方的实践证明,“文化+扶贫”可以实现互利双赢。在群众增收脱贫的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弘扬和传承。这样做,文化才能活起来,人民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文化扶贫,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真正的脱贫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那些只想用文化的名义、打文化的幌子,闷声发大财是行不通的。如在一些古村落的开发过程中,某些开发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重,私搭乱建、过度开发,破坏了建筑物和古村老巷原先古朴的风貌,商业的铜臭让文化扶贫变了味道,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与犯罪。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现真正脱贫,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自信是最深层次的自信,文化自觉是最长久的自觉。坚定理想信念,需要依靠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当前,广大农村树立文化新风尚,亟须引领;不断提升农村农民文化素养,使之自觉离庸俗、去低俗,任重而道远。对此,党委宣传部门与政府文化职能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物质脱贫与文化脱贫应当一盘棋谋划,适时融入,同步推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