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老书《新兰州》: 一本记录70年前省城风貌的书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王文元 时间/2017-03-25 13:38:3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一本70年的旧书,拿到手里,竟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3月23日,春雪再次光临了兰州,漫天的风雪中,我们见到了一本名为《新兰州》的老书。

讲述人:杨楠 兰州本土历史文化研究者

《新兰州》封面

《新兰州》的时尚广告

《新兰州》的西北大厦广告

“一本70年的旧书,拿到手里,竟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3月23日,春雪再次光临了兰州,漫天的风雪中,我们见到了一本名为《新兰州》的老书。

《新兰州》是1947年兰州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大体分为兰州沿革形势、区域简图、交通情形、名胜古迹、著名物产、风土人情等等。其内容相当于今天的“兰州导游图册加兰州黄页加兰州通”。可以说,这个小册子是了解当时兰州历史文化、工商企业的全书。

从封底上看,当时刊印了5000册,而现在能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这是本带着时尚感的册子,看它的封面设计,很有些借鉴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意思。封面最上面是一个比较大的红色块,写着红底反白的“新兰州”三个字,字体楷书中有点魏碑的笔意,中间是一张大照片,为兰州标志性建筑“万里金汤”,下面有一个红色块,写着出版单位“和平日报兰州社编印”。

发黄的颜色,发脆的纸张,竖排着的繁体字,翻开书页,那种熟识感扑面而来。 《新兰州》中介绍了那些兰州的城市细节?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曾经的兰州面貌。

兰州瓜果,易君左大加赞赏,称为全国第一

能得到这本书,完全是一个巧合。3月初,人们在网上发现有这本书在出售。听闻这个消息后,有些惊喜,我收集了一些和兰州有关的书,但缺少这本书。好东西,不可错过啊,就赶紧让人拍了下来。等书寄来,打开看了内容,立刻觉得这本书价值很高。

打开封面,就看到易君左写的序言。别的不说,一看序言,我就觉得值。为啥?易君左是解放前著名文学家、游记家,被人们称为“游记第一人”,你说他出面牵头,给兰州编一本介绍旅游的小册子,有此殊荣的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吧。

熟悉易君左的人都知道,它曾经写的《闲话扬州》,文中描写了几处扬州的不良现象,结果被当地人士将易君左状告到当时的江苏省法院,一时之间名噪全国。

上世纪四十年代,易君左在兰州《和平日报》工作。人们只知道,易君左在兰州《和平日报》中举办过谜语活动,至于具体情形,我们就不得而知。而且《新兰州》是《和平日报》社出版的,我想负责编纂的人中,易君左应该是主要负责人。

在易君左写的序言中,对兰州大力推崇,这让我一个生活在兰州的人,更是开心得很。

易君左列举了兰州的三大优点,可以说是兰州的三好。

第一好,兰州是中国的中心点,孙中山先生命名陆都就是明证。这是地理位置好。

第二好,兰州气候好,冬天兰州的气温并不是特别低,兰州最好是在夏天,在兰州避暑比在庐山好多了,没有蚊子,热不出汗,扇子、蚊帐、凉席这些都派不上用场。你说兰州气温好不好。

第三好,兰州是瓜果城,对于兰州的瓜果,易君左不吝赞美。他认为,兰州的瓜果,当为中国第一。他写道:“一年四季兰州的好瓜好果不断,是当之无愧的瓜果城。”看到这里,我吃了一惊,易君左竟然这样赞美兰州,真是惊喜。

最后,易君左的话,说得更有趣。他说,编印这本《新兰州》小册子的目的,是想把一个真正可爱的兰州全貌,介绍到西北,乃至全国,由此可见易君左对兰州的喜爱之情。

兰州东华观,转轮一推,二十八宿就出来了

《新兰州》保存了诸多细节,还有兰州市区面积扩展的内容。兰州市从1941年成立到1947年间,先后有三次拓展,起初是兰州市刚刚成立时,将皋兰县所属的省会警察局管辖的范围,划为兰州市区,这时兰州市区的面积仅仅16平方公里。

第二年,就对兰州市区面积进行了拓展,这次兰州市区面积东到拱星墩,西到土门墩,南到石嘴子,北到盐场堡、十里店,这次拓展使得兰州市区的面积扩大到了116平方公里。1946年,兰州市区的范围再次拓展,这次市区面积东到东岗镇阳洼沟,黄河北东到大沙沟,南至西屏镇石嘴子,西至土门墩土墩,黄河北西至孔家崖,北面到北(白)塔山罗锅沟。

自然,旅游景点是重点介绍,其中提到的几个景点,如今已经消失了,颇为值得人们怀念。以前,兰州城内有三大佛寺,还有三大道观。三大佛寺人们早已知道了。三大道观却鲜为人知,这三大道观是东华、金天、白云三观,如今金天观和白云观尚在,唯独东华观消失了。《新兰州》中记载了东华观的一些情形,东华观在东街北面,这是元代所建的道观,后来明代肃王时又进行了重修。书中简单记载了东华观的形制,东华观内最著名的建筑就是一个阁,阁中有个木轮,上面塑着九曜二十八宿,这个木轮极其精巧,人在下面推动木轮,木轮上星宿就逐渐移动了,是古代精工巧匠的巅峰之作。可惜,1947年的时候,东华观已经成了警察分局。

华林山上有薛王墓遗址,人们评论这个景点:斜阳衰草,倍极凄凉。薛王是隋末金城人薛举,他骁勇善射,在隋末反隋起义中,以金城校尉的身份起兵,囚禁郡县长官,开仓放粮赈灾民众,自称西秦霸王。先是,薛举用两千精锐,在临夏一带击破隋军数万大军,开始攻略四方。后来,他和李世民在泾州对阵,大获全胜,准备进攻长安,谁知却病死在军中。

无疑,这是个值得凭吊的地方,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薛王墓了。

兰州果子为何好,原来有个秘笈

《新兰州》对兰州的风土人情也有比较深刻的描述。这些记载读起来颇有意思。

早在元代,有关兰州的记载中就说“民俗质朴,尚武务农”,可见,元代的兰州人很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临洮府志》兰州条则说,兰州人,人多秀逸,好修饰,美服居,喜欢花草等,在家则经营纺织,有南方遗风,士子读书非常用功,个个文质彬彬。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奇怪,兰州人为何喜欢纺织呢?原来,兰州人用山羊绒制造绒褐,精美异常,一件袍子所费百金,一匹价值四十两。人称兰绒,也叫孤古绒(姑姑绒)。这是明代兰州一大特产。

到了1947年,兰州质朴的遗风,还在许多地方保留着。其中列举了一些:妇女在遇到重大节日、聚会活动时,才会换上新衣服,所谓的新衣服也不过是蓝色或者黑色棉布衣服而已。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香云纱服装,却在兰州妇女中遭到冷遇,只有兰州市内比较摩登的女子才穿。《新兰州》的后面,有个华成百货商店的广告,做得比较时尚,一个女子穿着露背装,似乎在推销商品。而这样的广告在这个小册子中仅有一例。

兰州质朴的风气,似乎与经济实力无关。书中同时还说,许多北山的老财主,往往身披毡衣,腰里塞着银子。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某人的前辈,在清末考中进士了,结果依旧居住着窑洞,就连来送信报喜的人都找不到他居住的地方。人们吃饭更是简朴,许多财主家里,砂锅粗碗是常见的餐具,甚至连外面来的普通瓷器都不用,更不要说用洋货了。

文中也很感叹,说是到1947年,这种质朴的风气已经渐行渐远了。

而在另一方面,精于务农是兰州人的一个特点,五泉山下的水烟,远近驰名,除了水土好之外,也离不开兰州农民的勤恳细致。书中大加称赞兰州的园艺,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形成了上果下蔬,水渠纵横,园畦整齐,如同一件艺术品一样。

兰州软儿梨的栽培也是一大特点,冬天刮去果树粗皮,糊上一层细泥,这样第二年,果子产量大,而且果质细腻。有人用这种方法种植的雪梨,重量达到一斤。这似乎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兰州瓜果城的来历。不过这时,兰州人已经不怎么纺织了。

70年前,一本小册子中记载的点点滴滴,很多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只留给了这座城市曾经温暖的一面。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