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天水武家河:大秦底蕴魏晋流水静候有缘人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兴化东方 时间/2017-04-18 12:29:1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天水武家河,是甘谷一条河的名字,也是一个乡的名字。这条河流有多长,这里的历史就有多久,就像这里的山水有多苍茫,此地的人文就有多深厚一样。

武家河,是甘谷一条河的名字,也是一个乡的名字。这条河流有多长,这里的历史就有多久,就像这里的山水有多苍茫,此地的人文就有多深厚一样。

武家河从十八盘梁起身后,一路向北,洋洋洒洒,写下了一轴空灵韵致、洒脱豪放的狂草,那些峭劲嶙峋的苍岩、连绵不绝的林草,以及一波三折的流水,有如秦的豪迈、晋的闲适和唐的风度,烟云万状,气象万千。然而,高古的武家河,却心门紧锁,重门紧闭,不朝天子,不羡王侯,也不招惹红尘,只是安安静静地守望着这里的山水人家,这里的风物人情。

武家河在甘谷县西南部的朱圉山深处,距离县城25公里。在我的印象中,武家河乡就像一个开口朝北的葫芦,被重重的大山包围着,只留着一个瓶口与外界相通,武家河就从这个瓶口里,日夜不息地流入渭河,奔向黄河。山里虽然有贮量丰富的石灰石矿,供应着县内外几十家大大小小的水泥厂、石灰石厂。但并没有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一车又车的矿石拉走了,一茬又一茬的老板富了,只给当地百姓留下飞扬的尘土和残破的公路。这里又处于高寒阴湿区,自然环境严酷,经济文化落后。因而,时至今日,依然未能彻底摆脱贫困,还是全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然而,地处千古名山朱圉山腹地的武家河,却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早在3100年前,秦人先祖就在这片荒无人烟、野兽出没,但却水草丰茂、山高林密之地,练兵牧马,抵御西戎。白天,他们手持套马杆,赶着成群的马匹,奔驰在辽阔的朱圉山中;夜晚,他们点燃篝火,围成一圈,高唱《秦风·无衣》,军歌嘹亮,慷慨悲壮。那些被蔓草掩映的古道上、悬崖边,仿佛还流传着他们的故事,那些叫秦家庄、秦家坪的地名,至今还让人怀想不已。如今,秦人的事非成败、兴衰荣辱,早已尘埃落定,也于武家河人没有任何关联了,但秦人尚武的精神种子,却深深地种植在了当地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当地民间崇武习武尚武的气氛依然十分浓郁。

灵凤山是武家河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是甘谷县的一个奇迹。甘谷山皆复岭,地气干燥,很少有成片的森林。但这里却古木森森,郁郁葱葱,有5000余亩原始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成为甘谷乃至天水的一叶肺。1995年就被甘肃省林业厅命名为省级森林公园。新编《甘谷县志》云:“其山独峰耸峙,时有五色出现,百里之外望之,每晴空如洗,如半天绿云。上有尖山寺,寺在凤顶峰;由峰西转,状若调尾,为凤尾岭;由南峰右展翅西去,举翼欲飞,为展翅峰;自南峰前右,东去复北,状若敛翼,为敛翅峰。五峰间丘壑葱茏,一望无际,而展翅峰头,长松数里,如万顷秋涛。”

尖山之上始建于魏晋时期的寺,叫尖山寺,也叫通天观,又称西五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尖山寺拆了又建,建了又拆,一些文物已无迹可寻,一些建筑已不复当年,只有那些纯朴的民风民俗,随着寺庙的活动,千秋万代地传了下来。尖山寺至今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庙会,声势浩大,香火旺盛,以至于要惊动半个甘谷县城的人。循着空灵悠远的梵音,沿着财神殿、药王殿、地藏殿、三霄殿,轻轻地走进坐北朝南、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它高高在上,雄视南方,让人心生敬畏。大殿内闪烁的香火,洗净俗世的思想,殿门上雕刻的九龙,涤荡着胸间俗虑,廊柱上浅绘的七龙压七猪图案,又蕴含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深意。隔着木质的佛龛,穿过袅袅的青烟,仰望大殿之上佛陀的金身,他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那淡定平和的目光,仿佛洞穿一切世事尘缘,看透所有人间心事。此时此刻,无论你的灵魂是否清醒,又是否迷离,无论你的思想是否深刻,又是否浮浅,心灵都会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异样的情怀。此刻你明白了,追逐了明月,清风就会将你疏离,你纠缠于名利,坦然就会离你而去。

穿行在灵凤山记忆的长廊,还能分辨出秦汉烟云、唐宋风雨和明清岁月所留下的痕迹。那些云烟的过往,就像脚下这潺潺的流水,透过阳光的折射,闪烁着远古的记忆和今时的闲逸。朝拜过慈悲的佛祖,安顿了浮躁的灵魂,带着一颗轻松的心,在洒满细碎阳光和璀璨佛光的灵凤山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一处处浸透着时光尘埃,写满传奇故事的风景名胜,散落在灵凤山的沟沟梁梁,充实着游人的思想,愉悦着行客的心情。

走过烟雾缭绕的白云岩、树木葱郁的卧龙坪和阳光朗照的伏虎湾,走过清幽迷离的梅花涧、百丈悬崖的上天梯和展露天机的八卦台,亦走过直视无碍的洗心泉、充满传奇的纸人坪和起起伏伏的太白梁,眼前这座芳草萋萋、松柏掩映的唐王坟,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穴吗?大唐三百年的大好基业,就是从这里发端的吗?它与那个浩瀚如大海,奔腾似长江的繁华盛世,是那么地格格不入。然而,繁华的大唐早已湮灭在历史深处,而唐王坟却在经历了岁月的轮回后,依然风骨犹存,紫气冉冉。恍然才明白,只有简单平实,才经得起历史的推敲,时间的叩问。

武家河是平凡的,但也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每当我望着这条武姓的河流时,都会无端地想到中国历史上那个号称千古一帝的武姓女子:武则天。也许武家河与武则天真的没有任何关系,当地武姓的后代也与武则天没有丝毫的血缘。但在当地盛传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的传说绝非空穴来风,“唐王坟”“烧纸坡”等故址遗迹也真实地存在着。

关西师表巩建丰在其编著的《伏羌县志》里也记载:“按旧《志》有西魏柱国李虎墓、后周唐国公墓,并在西南八十里,冢仪尚存。今墓兆故址堙没,俱不可得而考已。然李以发源于此,开唐室三百年鸿基,是不可以不志者。”传说中的李渊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母亲生活在甘谷古时一个叫永宁镇的地方。一日,一位从山西来的李姓客商,发现了李渊的帝王之象,遂收为义子,定居山西。后来李渊果然成才,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起兵太原,开创了唐朝三百年的天下。后来李世民代父即位,便前来祭祖。那知行至山下,大雨滂沱,便在山坡下匆匆烧了纸钱后返回。后人为了纪念李世民到此寻根问祖的史实,就将此处山坡,命名为“烧纸坡”。见惯了世事的繁复,这个传说也许恍惚迷离,但被时光淘洗又淘洗的故事,却无疑为武家河增添了一种神秘瑰丽的色彩。

行走在曲曲折折的武家河两岸,望着那些独立傲岸、个性鲜明的群山,看着那些肆意摆放、横行霸道的乱石,对于武家河人习武尚武的风气,也就不难理解了。而喝着武家河水长大的武家河人尚力学,又把这种风尚传承到了极致,不但为自己赢得了一世的荣耀,更为武家河赢得了世界声誉。尚力学出生于习武之家,成长于习武之乡,把一生的光阴都付之于武术,最终赢得了成功的芬芳,步入了中华武术神圣的殿堂,登上世界武术的高峰。2012年4月,当他手持一把长2.2米、重32.47公斤的“姜维刀”,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四届华夏状元武术大赛上亮相时,惊艳世人,一举获得“华夏武状元”称号。同年,世界纪录协会为他颁发了“世界上使用最重武术刀参加武术比赛的人”的世界纪录证书。

10月,他又带着这把大刀,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第十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传承人展演大会,他以一套“姜维刀法”,再次震惊了中国武术界,夺得大刀项目金奖。而当这位似乎专为武术而生的武家河人,一次又一次赢得声誉和光荣的同时,也就一次又一次把甘谷这个“中国武术之乡”的名字,带到了世人面前。如今年届七旬的尚力学老人,带着对中华武术的理解,带着对姜维武术的尊敬,依然行走漫长的武术道路上,行走在武家河的青山绿水边。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光阴下的武家河,清幽淡雅,古拙宁静,如一尊落满时光尘埃的青花瓷,以大秦的烟尘为底蕴,以魏晋的流水为背景,以唐人的传说为韵致,端坐朱圉深处,静静地等待有缘人的到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