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张掖一家四代念唱抄写传承百年《河西宝卷》情缘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夕阳红 时间/2017-05-26 12:25:3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自清光绪至今,代家人四代口手相传,书写了一个《河西宝卷》的百年传奇。

代兴位专心抄卷。

《河西宝卷》

代兴位和儿子代继生翻看研习《河西宝卷》。

自清光绪至今,代家人四代口手相传,书写了一个《河西宝卷》的百年传奇。

即便生活困难,甚至冒着危险,代家四代人依然坚守信念,怀着对文化的虔诚,文字的敬畏,像续香火一般传承着宝卷文化。

所谓的文化基因,也许就原生态地流传在这穷乡僻壤里……

1、宝卷

出张掖城南四十余公里,有一个叫花寨子的村。这个坐落在祁连山麓的村子,南面是祁连雪山,北面则一马平川,离著名的肃南马蹄寺不过十里之地。

4月10日一大早起床,代继生的妻子出门打工去了,一双儿女也相继背着书包上学走了。时针指向8点,代继生径直走向父亲代兴位独自居住的堂屋,父亲已起床洗漱完毕。

“这些宝卷破损严重,太可惜了!”代继生从父亲卧房右边盛放宝卷的盒子里抱出一摞其曾祖父代登科遗留下来的手抄《河西宝卷》放在茶几上,看到一本宝卷上的水印及污泥后发出一声叹息。

代兴位看了一眼宝卷后即陷入沉思,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这位64岁的老人眼前。

代兴位的爷爷代登科生于清光绪九年十月十九,清朝秀才,善于抄卷、念卷及书画,家中珍藏的手抄宝卷,以精美小楷抄写,宝卷上还配有其手绘的各色动物花草画,用深蓝细布裱糊封面,十分精美。受代登科的影响,代兴位的父亲代进寿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抄卷、念卷。代登科去世后,其手抄的宝卷传承给了代进寿。代进寿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着父亲传承的宝卷,每逢乡邻婚丧嫁娶及重大节日,代进寿都免费前往念唱《河西宝卷》助兴,深受村民喜爱。

2、念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突发一场洪水,给宝卷带来一次灾难。洪水退却后,代进寿带着11岁的代兴位第一时间寻找抢救宝卷,看着淹没在院落淤泥中的宝卷箱子,父子俩心痛不已。父子俩在自家后院房顶上一页一页翻晒。“这些水印和污泥至今还保留在宝卷上。”说话间,代兴位翻开了破损的宝卷唏嘘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代进寿疾病缠身,只念了三年小学的代兴位决定辍学挣工分养家。

代兴位辍学后就为村里放羊,每天放羊他包里除了背着干粮就是一本宝卷,羊儿在山坡吃草,他则坐在山头念卷,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会念的曲牌就标记出来,回家请教父亲。而每天放羊时,他周围都会聚集许多放羊汉听卷。

“那时候物质和精神生活匮乏,村民们对于念卷和听卷都非常喜欢。”代兴位告诉记者,每逢春节,村民们都会来家中“请卷”去念,说是“请”其实就是借,“请”到卷后还要揣在怀里,生怕弄坏了宝卷。

3、抄卷

代兴位的家是一座普通小院落,与其他人家并无二致。而进入家中,桌子、茶几、炕头,到处都是手抄的河西宝卷,父子俩闲暇之余,抄卷、念卷就是最主要的工作,如今父子俩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传承人。

“见了穷人莫要欺,莫笑穷人穿破衣。”如今,64岁的代兴位身体每况愈下,走路弯着腰,说话有气无力,但只要坐在桌前一开始念卷,就精神焕发,声音洪亮。

“以前父亲借出去的许多宝卷都遗失了。”为了更好地传承,代兴位一直延续着父辈抄卷的习惯,对祖辈传承下来破损或字迹模糊的宝卷,他凭借自己的记忆加以完善誊抄。如今他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抄卷,早晨8点开始一直能抄到次日凌晨1点,中间累了就到门外逛一圈继续抄写,“越抄兴头越大,根本停不下来了,就是想能将更多的宝卷传给子孙。”

代兴位的小楷毛笔字笔画端正,一丝不苟,根本看不出他仅上过三年小学。“相较而言,我儿子代继生的字写得比我好,几乎抵得上他太爷所写的字了。”代兴位笑着拿过代继生用毛笔所抄的宝卷,果然一手好字。

“这本卷是前几天我花一千多元从外地托人买回来的。”今年41岁的代继生从小受父亲熏陶,也对《河西宝卷》爱不释手,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念卷至今,父亲所念的十多种宝卷曲牌,代继生几乎全部学会,“据我走访了解,目前张掖为数不多会念卷的人一般只会四五种曲牌,能念十几种曲牌的并不多见。”

代继生在抄卷、念卷的同时,比代兴位更加时尚,经常通过手机四处寻找联系购买一些较为久远且自家没有的宝卷,为的就是希望丰富自家宝卷种类。前几天一位朋友称外地还有一本宝卷要卖,他正和父亲商量着卖掉家里的几只羊将卷买回来。

“我们家最早的宝卷是太爷于光绪二十九年手抄的《熊子贵休妻》和《唐王游地狱》。”代继生告诉记者,宝卷内容庞杂,对人的教育意义极大,如《乾隆私访白雀寺》就提倡反腐倡廉,《鹦哥吊孝》、《男忠孝》、《女忠孝》等则反映的是孝顺父母等,听完令人受益匪浅,比单纯的说教更直观明了。

如今,代继生上初中的女儿和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也耳濡目染迷上了宝卷,闲暇之余经常缠着爷爷和父亲念卷,这令代兴位和代继生感到欣慰,他们也希望子女能继承祖先遗留的珍贵文化。

4、传承

记者查阅张掖市文化馆编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河西宝卷》精品故事集得知,《河西宝卷》是流行于甘肃河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文学,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活着的敦煌变文。河西走廊所搜集的宝卷总数为133种265个版本,占全国宝卷总数的五分之一。

宝卷在文化不发达时代是一种特殊文化展现形式,又是民间艺术口传的一种表演方式,随着现在传播媒介的繁荣发展和群众文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当代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的更新,宝卷这种民间说唱已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传承,张掖市文化馆近年来在山丹县东乐乡李桥村、甘州区花寨村、高台县人民西路社区等建立了《河西宝卷》传习所,由《河西宝卷》传承人不定期念诵宝卷,取得了传承新人、继承传承的良好效果。

5月6日下午,张掖市陌上书会与盛世经典文化公司联合在甘州城区刘家大院举行了以“河西宝卷保护传承”为主题的第37期线下活动。活动涉及古民居知识介绍、宝卷念唱、社火膏药曲子表演等方面。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宝卷教唱,传承人郭永寿师傅教唱的是《河西宝卷·红匣记》中的一段,用的是“打莲花落”曲牌。

教唱之初,几十号人还分散在院子的各个角落,似有疲劳之意。跟唱者羞羞答答。然而,五六分钟后,在场的50多人都围了上来放开嗓子跟唱,于是整个院子里迅速被一种庄重浑厚的声音覆盖,古老的院落与古老的念唱传承方式相互映衬,一种形成于一千多年前的文化此刻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复活了!

还没等到郭师傅教唱第二遍,大家就已经会念唱了!特别是有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当跟着大人念唱了一遍后居然勇敢地用稚嫩的童声念唱了起来,尽管有些跑调,大家还是报以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河西宝卷的念唱方式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又多了一份希望!”在场的张掖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民俗专家任积泉突然觉得,这么多的人能迅速学会念唱宝卷,并不是念唱太容易,而是张掖人的血液里有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基因”。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