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天水武山——中国韭菜之乡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章先生 时间/2017-06-05 11:08:1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武山韭菜种植历史悠久,为县内蔬菜的主要特色优势产品,明、清《宁远县志》,就有种植韭菜的记载。

(武山清池韭菜)

甘肃天水武山韭菜种植历史悠久,为县内蔬菜的主要特色优势产品,明、清《宁远县志》,就有种植韭菜的记载。因其上市早,质量好而闻名。据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西北师大教授孔宪武所著的《兰州植物通志》中记述:约1400多年前,沿丝绸之路的武山至河西一带的沟沿、山坡等较阴湿处,到处可见多年生野韭。据民间流传,三国时期,司马昭被姜维围困于武山境内的铁笼山。他饥渴难耐,寸步难行,便爬上一家茅庵,伸手叩门。茅庵主人闻声相迎,因家中贫困,少饭无菜,茅庵主人便到庵外割野韭菜烹调让司马昭充饥。后来司马昭称帝,心存感激,便为茅庵主人封地千亩,专门训化栽培野韭菜。在今天的武山南部山区仍有许多野韭菜生长,至今仍被人们食用,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野韭菜炝做的浆水,具有清热祛暑等功效。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山先民逐步认识了韭菜生产的分蘖、跳根、休眠和多年生宿根性等特性,经过不断的栽培训化,实现了野生韭菜从采割、驯化到生产的跨越。早在元代,在温泉聂河流域,当地百姓就采取盖韭、囤韭等栽培方式,提高土地积温,使韭菜安全过冬。由于大气、土壤、水质无污染,栽培条件得天独厚,武山韭菜香辣可口、营养丰富,其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明清《宁远县志》关于韭菜的相关记载)

特征与价值武山韭菜为须根系,弦状根,分布浅,具根状茎,鳞茎狭圆锥形,外皮膜质,白色。叶基生,条形至宽条形,长30-40厘米,宽1.5-2.5厘米,绿色,具明显中脉,在叶背突起。夏秋抽出花薹,圆柱状或略呈三棱状,高20-50厘米,下部披叶鞘;总苞2裂,常早落;伞形花序顶生,近球形,多数花密集;小花梗纤细,近等长,8-20毫米,基部无小苞片;花白色,花披针形至长三角状条形,内外轮等长,长4-7毫米,宽1-2毫米,先端渐尖或不等的浅裂。果实为蒴果,倒形。种子黑色。喜温暖、潮湿和稍阴环境生长。

韭菜品种主要有马莲韭、细叶韭菜、大叶韭菜等。马莲韭主要分为“独根红”和“大青根”两个品系。“独根红”最有推广价值,自然株高50厘米左右,叶宽1 ~ 1.3厘米,色淡绿,分蘖力强,假茎粗,长势强,基部呈紫红色;抗寒性强,适于冬春暖畦栽培。“大青根”植株粗壮,假茎呈青绿色,耐热抗寒,适应性强;细叶韭菜株高37厘米。叶片长27厘米,叶色淡绿较薄,上部弯垂,播种至初收270天。生长较快,分蘖力强,耐热、耐寒,耐风雨力强。品质柔软,纤维较多、香味浓但产量较低。亩年产韭青2500-3000公斤,大叶韭菜寒青韭霸韭菜种子—该品种是利用在高寒气候条件下的韭菜雄性不育系和优良自交系杂交而成的,新世纪高抗寒,超高产,高抗病的韭菜一代杂交种(当月平均气温4℃,最低气温零下7℃时,日平均生长速度1cm以上),该品种株高50cm左右,株丛直立,叶片浓绿色,肥厚宽大、株型整齐,生长势强而迅速,最大叶宽2.2cm,最大单株重60g,纤维含量细而少,口感辛香鲜嫩,高抗病、抗老化、分蘖力强,一年生单株分蘖9个左右,三年生单株分蘖45个,三年后单株分蘖可达80个以上。露地年收割青韭2-3刀,每刀鲜韭的亩产量在5000斤以上,亩产鲜韭年产量最高可达7500公斤。春韭黑苗韭菜种子-抗寒性、抗病性、抗倒性很强,休眠期长,株型直立,株高50cm左右,该品种具有白长,叶色浓绿,叶片宽大肥厚而长,且辛辣味强,营养高等优点,适应性广泛。

武山由于气候适宜,水质优良,所产韭菜株丛健壮、茎叶宽厚、味辛、温,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有温中下气、补肾益阳、健胃提神、调整脏腑、理气降逆、暖胃除湿、散血行瘀和解毒等作用。韭菜可炒食、汤用或作馅。民间常用韭菜与鲫鱼作汤,不但味道鲜美,而且野韭菜花对食欲不振、烦热、尿频有治疗效益,尤其对老人脾胃气弱、食欲减少、羸怠等症有独特疗效,深受人们青睐。

发展状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武山县紧抓政策机遇,确立了武山蔬菜产业的主导地位,制定了《无公害武山韭菜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武山韭菜基地管理办法》,采用黄板诱杀、生物制剂防治、平衡施肥等无公害栽培技术,2003年武山韭菜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家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2005年4月向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提出了申请,申报“中国韭菜之乡”。6月20至22日,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特产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任王西玉,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玉玺,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任轲,对武山韭菜生产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武山县在韭菜生产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特产文化节上,“中国韭菜之乡——甘肃武山”被正式授牌,城关镇清池村无公害韭菜基地被列为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园区。2013年,“武山韭菜”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此为契机,近年来,武山县继续完善城关、山丹、洛门等武山韭菜中心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加快武山韭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进程,进一步打响“武山韭菜”品牌,扩大品牌化经营。韭菜种植得到快速发展,品种不断改良,品质不断提高,韭菜的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升。至2016年底,武山韭菜种植面积由1978年3600亩发展到6.2万亩,总产量19.96万吨,产值4.2亿元,产品远销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州、湖南、湖北、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省、市和地区。(包永庄

(2013年,省工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金圣(左)为“武山韭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牌)

中国韭菜之乡——武山

中国韭菜之乡——武山

中国韭菜之乡——武山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