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皋兰太平鼓 父子共谋国家级非遗传承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闫姣 史静静 时间/2018-02-13 09:33:0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中国多地快马加鞭地排练新春节目。接连一个多月,为了给民众奉献一场精妙绝伦的视听觉盛宴,甘肃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太平鼓队34位年轻力壮的“后生”不断地重复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鼓打面等动作。

  连日来,兰州皋兰太平鼓反复排练迎新春。 

年关将至,中国多地快马加鞭地排练新春节目。接连一个多月,为了给民众奉献一场精妙绝伦的视听觉盛宴,甘肃兰州市皋兰县石洞镇阳洼窑村太平鼓队34位年轻力壮的“后生”不断地重复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持鞭、击鼓打面等动作。

现年42岁的是魏周煜是太平鼓队长,受村里老人影响,十分喜爱太平鼓的他22岁便学会打鼓。但前些年村里打鼓的人却越来越少,甚至有过连续8年村子里再无“过年打鼓”的习俗,面对太平鼓可能消失的窘境,魏周煜一筹莫展。直至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的太平鼓“死而复生”,这让他看到了一丝曙光。

魏周煜回忆,那年村里请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太平鼓“教练”,组成了一支40多人的打鼓队伍,他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一鼓作气”将鼓打好,魏周煜和队友们从早上8点一直练到晚上12点,“考虑到第二天还要学新动作,有些人晚上回家还要悄悄加练,都不想拖队伍的后腿”。

魏周煜说,当时队员们干劲满满。一个太平鼓重6斤,完整的练习一次,要将鼓甩过头顶达16次,一天下来都记不清甩了多少次,晚上胳膊酸痛,第二天照样坚持练,一直练了45天。

魏周煜之子魏孔炜在队中但任小旗手,他立志继承前人衣钵,将国家级非遗兰州太平鼓发扬光大。 

兰州太平鼓表演,给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只见锣鼓击节、鼓身飞舞,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时而跳打、时而举打、都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春雷滚滚。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完善,兰州太平鼓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在此基础上融入武术技法。单一的太平鼓击鼓节奏衍出轻、重、缓、急等不同打法,队形变化也更加流畅。

鼓手在领队的号令下击锣伴奏,不断变换队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金龙交尾”、“双重突围”,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翻身打”等。其它阵法还有四门、三阳开泰、铁臂合围、万马奔腾等。

魏周煜记忆最深刻的是练习阵法“罗汉叠顶”,即两人在下屈膝,一人站在这二人大腿上,还要继续花式打鼓。他说,当时还在土场子里练“扫堂腿”,40多人一起练,场子里尘土飞扬,场面极其壮观,“都看不见队伍了,都是土,像沙尘暴一样”。

魏周煜在队伍里耍大旗掌控全局,旗子的摆动决定着鼓手、小旗手的各种阵法,以及锣手和钹手的敲击速度。魏周煜说耍大旗除了要有力气,还要悟到窍门。

据了解,太平鼓队里年龄分布在11岁至42岁。年龄最大的是魏周煜,最小的是他儿子魏孔炜。魏周煜练鼓时常将魏孔炜带在身旁,看得多了,魏孔炜无师自通,也打起小太平鼓来。魏周煜说,儿子年龄小,身体尚在发育,胳膊也没劲儿,甩不起大鼓,“现在慢慢教他小旗和大旗,等他长到16岁左右就可以打大鼓了”。

魏孔炜说,他喜欢耍小旗,一天有6个多小时都在练习,“刚开始学的时候,胳膊疼腿疼,但我一直想把村里的太平鼓发扬光大,以后也像老人们一样去北京,去全国各地表演”。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