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学者探访甘肃榆中县石窟寺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超 时间/2018-05-14 10:00:4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敦煌研究院专家胡同庆一行于近日专程前往了榆中县上庄乡尖山村,对鲜为人知的大佛寺石窟进行了实地考察。

尖山大佛寺外景

榆中县博物馆陈列着一些从尖山子征集的清代善业泥度母像。

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

近日,敦煌研究院专家胡同庆一行于近日专程前往了榆中县上庄乡尖山村,对鲜为人知的大佛寺石窟进行了实地考察,该石窟距榆中兴隆山仅仅只有十几公里,但多年来却几乎无人知晓。“这次寻访尖山大佛寺石窟之行,真是收获颇丰。”胡同庆对现场成果十分满意,现场考察不仅对石窟寺的壁画内容、建筑结构有了基本完整的资料,也首次通过专家的角度揭开了尖山大佛寺的神秘面纱。

路遇“寒山积雪”再看神秘古堡

从兴隆山景区往西南方向约5公里处,是一个三岔路口,胡同庆一行由此南行前往上庄、马滩村方向。这是一条蜿蜒盘山的乡村公路,水泥铺就,路面很好。向公路右侧远望,是连绵起伏、气势巍峨、壮丽磅礴的马衔山。马衔山是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之分水岭,也是兰州三县五区范围内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高达3670多米,常年皑皑白雪盖顶,是榆中八景之一,名曰“寒山积雪”。

沿盘山路上行到山顶,便是上庄,然后再下行约1公里,就到了马滩村。

胡同庆告诉记者,榆中地区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确是没有疑问。而且尖山子一带除了我们看见的这个古城堡外,另外在龛谷峡还存有规模更大的尖山古城遗址,由此可见这一带曾经确实是很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这里往前走了约一百多米,便是尖山村的第一个村落了。据之前遇到的那两位村民说,村头旁边有一条小路,从那里下去不远,就是尖山大佛寺了。

随后,一行人沿着村口外侧的一片宽阔场地,来到了一条通往山坡下边庄稼地小路。这条小土泥路中夹带着许多小石头,走在上面感到脚底有些打滑,而路的外坡不远便是深不见底的悬崖,颇令人胆战心惊。过了一阵,一行人终于下到一处较为平缓的台地,崖边有一块榆中县人民政府立的标牌,标明尖山大佛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往下转了几个弯,便看到路边左侧开凿有一个小小的洞窟。这个洞窟的洞口宽、高约有1米左右,洞口右侧还砌有一堵墙,墙上还开有安装烟筒的孔洞;里面洞壁还存有升火熏黑的烟痕。据村民杨师傅说,这里曾经是道人修行的地方。又再往下走,拐了几道弯,蓦然抬头一看,一座装饰华丽的窟檐建筑在崖壁间半隐半现。显然,这便是胡同庆一行人苦苦寻找的尖山大佛寺石窟了。

神秘石窟寺原为天然洞穴

“从崖面情况可以看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天然洞穴,后来经人工在此基础上开凿改造,才修建成现在这样的一座石窟寺的。”胡同庆说:“这座石窟寺坐西向东,这里海拔大约有2500米,窟前是近30米的陡坡,再往下便是深不见底的陡峭悬崖。朝峡谷沟外望去,是层层田地、起伏绵延的山峦和蓝天白云,倒是令人心旷神怡。”

只见窟檐和门窗上的彩绘色彩尚新,门匾上题写“大佛寺”三个大字。旁边山崖边还挂有一铸铁大钟。据村民杨师傅介绍,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和里面的塑像、壁画等都是重修重塑重绘的。2004年,当地村民在榆中县博物馆的帮助下,筹集了8万多元资金对这座石窟遗址进行保护性加固、维修和彩绘,以使其重放异彩。

“进到里面一看,洞窟虽然不太大,但颇具规模。”胡同庆详细描述了洞窟的情况:“窟形为殿堂式,平顶,可以谓之上中下三层,也可以谓之上下两层。洞窟横宽大约有5米,总的纵深大约有八九米,总的高度大约有4米多。进门第一层可谓之前室,横宽和高度如上所述,而其纵深大约1.5米。第二层可谓之主室,其地面距离第一层地面大约有1米高度,有木阶梯可上,高度也就大约3米多,横宽大约5米,纵深大约4米。第三层可谓之后室,也可谓之佛龛;其地面距离第一层地面大约也有1米高度,也有木阶梯可上,其高度也就大约2米多;横宽比第一、二层稍窄,大约4米多,纵深大约2.5米。”

塑像、壁画反映当时当地信仰

据胡同庆介绍,洞窟前室即第一层,其四壁上方绘制一圈琴棋书画及牡丹等花卉的装饰带。西壁南、北侧(左右两侧)各绘制一幅门神般的金刚武士,南侧金刚武士右侧绘一幅山水画,北侧金刚武士左侧绘制二十四孝中的闵子单衣顺母、孟宗哭竹、姜诗涌泉跃鲤三幅图;西壁南侧山水画下方开凿有一龛洞,洞口用红布遮着,洞内塑欢喜佛坐像。

南壁台座上塑有一罗汉一判官形象的两身坐像,身后壁面上绘有垂曼、云气纹,台座下绘有双环、飘带等图案。北壁台座上塑有一夜叉状与一官员状的两身判官坐像,身后壁面上绘有垂曼、云气纹,台座下绘有双环、飘带等图案。东壁即窟门上方绘制二十四孝中的陆绩怀橘遗亲、王裒闻雷泣墓、曾参啮指心痛、丁兰刻木事亲等计21幅图。

洞窟主室即第二层,其窟顶平棋绘制千佛图像;西壁南侧、南壁和东壁南侧上部绘观音普门品中的观音救诸苦难,下方绘花卉图案装饰带;西壁北侧绘一武士装天神,北壁绘佛祖说法图,东壁北侧绘一敞肚罗汉。洞窟第三层可以谓之佛龛,也可以谓之后室,其顶部平棋绘制“卐”字和云气纹;正壁即西壁前塑三身佛像和阿难、迦叶两身弟子像;南壁和东壁南侧共绘两身罗汉,北壁和东壁北侧共绘三身罗汉,罗汉的衣饰、形态各异。

“满洞的塑像、壁画虽然都是今人维修时重塑重绘的,但所塑所绘内容既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的信仰,也对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会有一定参考价值。”他说。

珍贵碑记解读大佛寺“前世今生”

在观看佛龛即后室时,村民杨师傅还掀起了佛像后面壁面的一块红布,原来这里还残存一佛龛,但里面已空无一物了。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二层即主室北壁前,还摆放着两个展柜,里面存放着几块修复前遗存的壁画和塑像残件,以及佛像擦擦和经卷等文物。据悉,还有一些残存的佛像、经卷、壁画、钱币等文物,现保存在榆中县博物馆。

“如果柜子里所收藏的遗存壁画和塑像残件确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距今便有近270年的历史了。”胡同庆说:“前室西壁下方龛洞内,如果曾经也确有欢喜佛塑像,则反映了当时这里和藏传佛教的关系;即使以前没有,而是现在塑造的,当地人的信仰也值得关注,正如前室东壁和西壁北侧所绘制的二十四孝图,反映了人们对孝道文化的追求,而这或许与当地青壮年都离家外出打工,村子里几乎都是空巢老人的现实情况有关。”

在返回山顶的途中,杨师傅带着一行人转入旁侧一条小路,只见前面十多米处还有一座小庙。小庙虽然不大,但也是雕梁画栋,门外挂有一铁钟,两侧壁各画一神将。庙内正壁前塑有地藏、观音像和侍童侍女像,两侧壁分别画地狱变和六道轮回图。小庙前侧立有一石碑《上庄尖山大佛寺重修碑记》。

“从碑记中获悉,原来大佛寺前室南、北壁台座上的身穿官服的两身塑像,分别是关公和文昌帝君,并非判官。”胡同庆表示:“碑记中记叙‘尖山佛寺,大小有二’,即这座小庙和下面山崖间的大佛寺石窟;碑文中有关大佛寺石窟的北魏初建传说、乾隆时期重修以及大跃进、文革时代遭遇破坏等情况的介绍,加深了我们对这座石窟的了解。特别是碑文最后所说‘西佛中圣,会聚一堂;中西文化,化育山乡’,让我们对二十四孝图、关公、文昌塑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佛陀、菩萨、罗汉等佛教艺术形象融合在一个石窟寺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概。”

“这次寻访尖山大佛寺石窟之行,真是收获颇丰。”胡同庆感慨地说:“一路上远眺白雪盖顶、起伏连绵、气势磅礴的马寒山景色,进入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要塞之古堡,寻访到悬崖峭壁间的千年石窟,特别是对宗教信仰与民众需求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石窟寺在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有了真切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