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非遗文化子承父业:一名甘肃80后的工匠梦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学江 时间/2018-05-16 10:32:2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5月10日,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开幕,80后丁沙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展。

丁沙金

兰州卧桥

古建筑模型。

5月10日,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开幕,80后丁沙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展。兰州卧桥、兰州老民居等微缩古建筑模型入驻甘肃展馆,展现着中国古建筑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更凝聚着两代人的非遗梦。

2016年3月,甘肃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丁武明溘然离世。为了完成父亲未竟事业,丁沙金毅然辞去工作,传承和弘扬这份工匠精神。

1 小县城里的“非遗馆”

5月6日下午,阴郁的天空突然下起蒙蒙细雨。位于兴隆山脚下的榆中县南关桥头一处院落,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斧凿声。

记者轻叩门环,一位年轻人开了门。这是一座夹在县城高楼里的仿古木构四合院,一楼和二楼都有展厅。展厅外墙,挂着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丁武明工作室”、“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传习所”等牌匾。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梁一柱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主人换成了一张年轻的面孔。他就是刚开门的年轻人,丁武明的长子丁沙金。三年前,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斧凿,一起接过来的还有他父亲未竟的事业和工匠梦,两代人对古建筑全部的瞻望和信仰在一脉相传中延续。

展厅内摆满了上百件各种鸿图华构的古建筑模型。步入其间,那些楼台亭榭、殿宇宫阙、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各个有机单元,都通过千姿百态的建筑形象,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这是天安门城楼,这是天坛祈年殿,这是嘉峪关城楼,岳阳楼,兰州卧桥,兰州老城楼……”这些都是丁武明大师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这些模型的飞檐翘角、明柱抱厦,别具一格,精致到每一层的窗户都可以推开。

丁沙金向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讲述着一件件古建筑模型的历史和工艺,“有些作品光构件就要多达数万件,柱、梁、枋、垫板、檩木以及椽子斗拱、雀替等构件都要一件件依次做好,再按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依次搭建。比例、尺寸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2009年,丁武明的“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7月,用檀木制作的北京天坛祈年殿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 辞职继承父志

丁沙金说,父亲生前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农村木匠,17岁开始学习木工,痴迷中国古建筑30余年。1980年初,萌生将古建筑的技艺用实体模型做出来的想法后,丁武明上山西、到北京、下江南,寻访古建筑中的扛鼎之作。

一把尺子,一张图纸,陪伴着丁武明,每到一处,他都要测绘、制图,并购买相关书籍资料。

一卯一榫,一梁一柱,丁武明沉醉在飞檐斗拱的世界,70多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在他手中被“真实”地还原出来。由于积劳成疾,2016年3月份,这位刚刚步入花甲之年的现代“鲁班”溘然离世。

那时候,丁沙金在外上班,弟弟在外地上学,对于父亲的这份事业,两个人虽然不在父亲的身边,但一直被父亲的这份执着所感动。后来,弟弟在西安考上了博士继续读书,丁沙金辞职回到了父亲留下的“古建筑世界”。

丁沙金说,父亲在弥留之际,他含泪向父亲做出承诺,他会继承这份未竟的事业,会延续梦想,好好地做下去。“那时候他正在制作鹳雀楼,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他走后,我继承了这份事业,和师兄弟们一起,继续完成了这件作品。”丁沙金说。

丁沙金辞职后,带着父亲未完成的使命,完全沉浸在古建筑的历史世界里。为了一扇窗户,为了一根明柱,他时常和师兄弟们探讨到凌晨。他们到处寻访考察,又完成了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山西应县木塔、榆中兴隆山握桥等20多件古建筑模型以及斗拱、雀替等一批构件。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80后丁沙金作为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展。兰州卧桥、兰州老民居等一批微缩古建筑模型成为一道靓丽景观,这些独具甘肃特色的精美文创产品,在“文化+”理念的推动下尽展产业新活力、新魅力,大量参观者驻足品鉴。

3 记者对话

记者:当时继承这份事业,有没有过纠结?

丁沙金:我从小就对父亲有一种敬畏之心,他就是我的偶像!我很担心父亲的事业毁在我手里,我是在战战兢兢的状态下,答应了父亲要把他的手艺传下去的。

记者:您辞职继承父亲这份未竟事业后什么心情?

丁沙金:说真的,当时压力很大。我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过一段时间,但基本还是“门外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我决定继承,并要很好地坚持下去。

记者:您是怎么看待您这份事业的?

丁沙金:父亲生前常说:“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艺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一笔宝贵财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机,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工技艺继承和保留下来。”父亲不光给我们留存了这些精致的古建筑模型,更留下了一种精神。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份事业,我会很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这几年有什么心得体会?

丁沙金:古建筑是木工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我国,古建筑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也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做模型不仅要考虑外观和比例,还要考虑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制作要避免雷同。古建筑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需要人们去关注。

记者: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有什么计划?

丁沙金:面临最大的问题还是经费问题,做古建筑模型,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尽管古建筑模型已传承上千年,但是,这个行业仍然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空间生存。我的打算是,专注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开拓、延伸古建筑文化市场。

希望和高校、博物馆等机构建立教研与战略合作关系,我们这里既可以作为学生实践中国古建筑的基地,也可以作为普通市民了解传统文化的场所。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起整个地球。我的想法是:给我一个平台,我会让你穿越。文/图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张学江

记者手记

两代人的坚守

一辈子坚持做一件事情很难,两代人坚持去做同一件事情更难能可贵。丁武明带着遗憾走了,所幸的是,后继有人,儿子丁沙金继承了这份事业。“历史的长途,正是如此多情地,留下了先行者的雕塑”,或许,昌耀的这句诗最能表达对丁武明这位民间工匠以及这份事业的缅怀。

丁家父子两代人,用这种方式传承民间工艺,留住古建筑历史文化。相比其父亲,丁沙金理念更为先进,能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去衔接未来,让人们追忆到建筑建设年代特定的历史印记,给后人注入新的文化含量。

丁沙金说,他目前还没有获得过证书奖状之类的,他只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如果以后有评传承人等机会他不会参与,会让给师兄弟去参与。他只想继承好父亲遗留的这份事业。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