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敦煌石窟文献还原古老“消暑指南”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徐雪 时间/2018-07-10 10:25:1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7月7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预示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解读了敦煌石窟中古代中国关于“解暑”的妙招,包括饮用清凉井水、穿着清新吊带装、佛系青年抄经避暑等。

7月7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石窟中古代中国关于“解暑”的妙招。图为莫高窟第302窟窟顶西披(隋),画面中央三人正通过桔槔原理(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杠杆原理)从井中汲水消暑。敦煌研究院供图

7月7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预示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将来临。敦煌研究院当日梳理解读了敦煌石窟中古代中国关于“解暑”的妙招,包括饮用清凉井水、穿着清新吊带装、佛系青年抄经避暑等。

图为莫高窟第148窟东壁(盛唐)。净土世界的莲花池里,常有戏水的小儿。敦煌研究院供图

古代虽然没有冰箱,纯天然的井水也可以让人瞬间凉快不少。莫高窟第302窟窟顶西披描绘的是隋朝时期,画面中央三人正通过桔槔原理(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杠杆原理)从井中汲水。其中,红衣男子正使劲拉绳将水桶送往井下,随着水越来越多。横竿带着石块的尾部便高高上翘,水汲满后,利用杠杆原理和石块的重力,再将水传上来。

莫高窟第146窟西壁上则描绘了洗头消暑的画面。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和第329窟西壁佛龛上,初唐时期的服饰颇为时尚,无论是复古条纹背带裤,还是时尚撞色吊带衫,他们大胆吸收外来国度的服饰风格,“能露就露”。

根据敦煌壁画记载,净土世界的莲花池里,常有戏水的小儿。他们甚至不需要穿什么衣服,水面的波纹和含苞欲放的朵朵莲花,就是最好的装饰。

图为莫高窟第159窟西壁(中唐),画面中的玻璃盘晶莹剔透,盘口沿有褐色勾线,盘身有天蓝色圈点纹,盘中鲜花入馔。敦煌研究院供图

唐代人讲究,尤其王公贵族,穿薄如蝉翼丝绸衫,喝世间好物黄醅酒,用褐色勾沿玻璃盘。莫高窟第159窟西壁画面中的玻璃盘晶莹剔透,盘口沿有褐色勾线,盘身有天蓝色圈点纹,盘中鲜花入馔。(记者 徐雪)

“普通青年洗头降温,文艺青年折扇纳凉,佛系青年抄经避暑。”敦煌研究院称,信奉佛教的唐朝人,在天热时进山避世,鸟鸣山涧、树影婆娑,在此伏案抄经,当然是由内而外的清凉。

敦煌文献S.6537卷记载,“六月三休(伏)日,昔贾谊避三伏,以其盛夏,六月三庚日,南方有鸠鸟至,以助太阳,销铄万物,故损害于人,是以避忌之此日也。”说是避伏,实则是贾谊当时正谪居长沙。

敦煌研究院认为,古代人比现代人或许更懂得张弛有度,春种秋收时争分夺秒不马虎,暑气蒸人时务务虚也未尝不可。这是他们关于忙碌与休憩的交响,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生存哲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