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世发:痴迷鼓子一甲子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红军 刘姗 时间/2018-07-12 10:24:0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一种流传于兰州地区的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形式,也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曲子、兰州鼓子词,是一种流传于兰州地区的历史悠久的民间曲艺形式,也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于很多兰州人来说,兰州鼓子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很多人听说过兰州鼓子,陌生则是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兰州鼓子究竟是什么。带着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神秘感,我们走访了兰州鼓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世发。

“60年了,兰州鼓子早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说起自己与兰州鼓子的情缘,78岁的魏世发老人感慨万千。

1940年,魏世发出生于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的一个鼓子世家。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魏世发从小就对兰州鼓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兰州鼓子的爱好者,可以说我从小就是听着兰州鼓子长大的。”

1943年,由于老家人多地少,吃不饱饭,父亲带着魏世发一家八口,从什川迁居兰州。1956年,迫于生计,16岁的魏世发成了一名建筑工人。魏世发说:“虽然那时候生活很清苦,但我对兰州鼓子的追求和热爱从未间断……”每天下班后吃过晚饭,几个热爱兰州鼓子的年轻人都会聚在一起,唱上几个小时。

由于兰州鼓子艺人大多都是没有任何乐理基础的人,使得鼓子的传习基本都是口耳相传,学习的难度之大、过程之长可想而知。

为了学好兰州鼓子,魏世发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要学习的唱词抄录在本子上,利用早晨上班路上的时间边走边背,遇到忘记的部分,就在站在路灯下看一眼。那时候,魏世发上班的地方离家比较远,路上大概需要两个小时,而这两个小时却成了他学习的宝贵时间。

“兰州鼓子的唱腔和旋律很优美,很多人听上一次,就会喜欢上兰州鼓子。”魏世发说,18岁时,自己便开始在白塔山上的文昌宫茶馆里演唱,“由于小时候受到爷爷和父亲的耳濡目染,再加上我在嗓音上的先天优势,一些兰州鼓子的老艺人们开始看好我,并对我的演唱给予悉心指导。”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加上老艺人的指点,魏世发对兰州鼓子的认知和演唱技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兰州鼓子有十个大调,百个曲牌。目前为止,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尚有争议。有人说源于唐代,有人说源于宋代,还有人认为源于明清时期。魏世发说:“依我对兰州鼓子多年来的了解和研究,再加上一些历史资料的印证,我觉得唐末宋初的可能性比较大。”

文革期间,兰州鼓子被称作“四旧”禁止传唱。“但我并没有放弃,回到家庭中继续演唱,并且从未间断,就这样坚持了十年。我很庆幸那十年的不断坚持,如果那时没有坚持住,再捡回来就不太可能了!”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学习,让他能熟练地演唱和伴奏。如今,魏世发精通的曲目有《木樾剑》《献娇娘》《踏河》《演功》《惊梦》《显魂》《伯牙抚琴》等近40多首。

1988年,安宁区文化馆牵头,成立了兰州鼓子安宁区协会。“自协会成立,我们整整活动了30年,起初在达家庄,活动时间为周三、六、日,我们弟兄五人全部到场,不超过15平米的场地,人多的时候能达到三、四十人。2009年5月6日,安宁区文化馆为我们提供了现在的场地,并进行了两次装修,还添置了扬琴、古筝等伴奏乐器。”魏世发说。

“这把三弦,爷爷传给我的父亲,我父亲又传给了我,它的岁数比我大的多。”采访间隙,魏世发拿出自己的“传家宝”:一把历经岁月沧桑的三弦。魏世发自豪地对我们说:“如果现在有人拿一把价值近万元的新式三弦跟我换,我也绝对不会换!”

2006年被兰州市委宣传部评为“金城文化名家”;2007年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满身的魏世发在感慨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的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让兰州鼓子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魏世发倡议成立兰州市兰州鼓子艺术团,但由于兰州鼓子艺人年龄较大,没有人懂电脑,一些手续仍在逐步办理之中。

“国家给我很多荣誉,在生活上也给我补贴,我得对得起国家的关心,尽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下去。”魏世发说,自己现在年龄大了,有时候精力也跟不上,但只要还活着,就会不遗余力地传承、弘扬兰州鼓子。

2016年央视春晚,著名歌唱家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艺人们演唱的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让全国人民知道了“华阴老腔”这种民间曲艺形式。这件事对魏世发的触动很大,他心里一直在思考:华阴老腔能通过创新表现形式,在全国亿万观众面前露脸,我们兰州鼓子为什么不能?

魏世发说,“兰州鼓子最早是宫廷音乐,以坐唱为主,是演奏给皇族和大臣们看的,所以舞台效果显得呆板,不像华阴老腔那么活泼。但为了传承,我们也在尝试着创新表现形式,比如演唱者站起来,拿把扇子之类的道具,再辅助以肢体动作,表演的场面就活泼多了。”

最近几年,魏世发带着他的弟兄们多次赴敦煌、天津等地演出。为的就是让兰州鼓子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兰州鼓子,了解兰州鼓子,喜欢上兰州鼓子。

“到现在,兰州市爱好兰州鼓子的人不超过400人,而真正参与演唱和伴奏的还不到300人。”说起兰州鼓子的传承,魏世发面色凝重,“从人数上来说,现在只有减法,没有加法,后继无人是现实。我带出来的五、六个年轻人,现在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4岁。我认为传承兰州鼓子的关键是从娃娃抓起,让鼓子进校园,让年轻人对鼓子产生兴趣。”

兰州鼓子的传承人正在慢慢老去,口耳相传的民间曲艺形式的传承岌岌可危。“如果再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些老祖先留下来所谓的非遗很快就会失传。”魏世发说,兰州鼓子在民间口耳传承了近千年,不仅构成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民间文化渊源的基因,保护民间曲艺刻不容缓。

回望历史,曾经贵为宫廷音乐的兰州鼓子,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站在现代化都市的围城外,想进去时却发现自己与城里的事物格格不入,进退两难,不知所措……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