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以现代秦腔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法治教育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夕阳红 时间/2018-07-20 10:01: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现代秦腔剧《公民张三》在甘肃省渭源县成功上演,以现代秦腔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观演现场 

观演现场 

《公民张三》剧照 

《公民张三》剧照 

《禹河春》剧照 李奕頡

《渭水医魂》剧照 

近日,现代秦腔剧《公民张三》在甘肃省渭源县成功上演,以现代秦腔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

一台戏的诞生

“普法宣传,政策就在那,不能随意发挥,很难写。”

“现代戏,台词不像传统戏那么押韵,唱起来不是很顺口。”

“研讨会开了不下20次,从剧本到表演,反复在修改。”

……

一台戏的创作排演,饱含着所有创作者和演职人员的心血。

在经过打磨提升后的《公民张三》演出中,轻松愉快的培训班结业仪式上,众学员嬉笑打闹,节奏明快的快板声中,张三登场亮相,在与学员们“万法之母是宪法,高高在上管众法”“渭河源头土凤凰,学了法律长翅膀”的朴实对话中拉开全戏的序曲——《培训》。

紧接着,《吵嘴》《拾牛》《说法》《贺楼》《护法》五个华彩篇章徐徐展开,以昂扬向上的格调、真实可信的剧情和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反映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农村法治生活的现实,塑造公民张三这个普法积极分子学法、守法、用法、弘法、护法的现代公民形象,表现渭源县法治生活的进步和普法宣传的成就,倡导相信法律、崇尚法律、依靠法律、维护法律的观念,带领观众走进渭水源头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和城乡群众的心灵世界。

最后,全剧《尾声》在“幸福生活好起来,小康路上情满怀,人民司法为人民,法治社会春花开”的激昂唱腔中结束。长达90分钟的演出,让观众禁不住拍手叫好,赞誉这是一台饱含现代文明和充满正能量的新创秦腔剧,也是一部弘扬法治精神的形象教材。

《公民张三》由渭源县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创排推出,张慧源担纲编剧,国家一级导演田学林执导,国家二级作曲王柏林作曲,演职人员全部由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员担纲。剧本创作于2017年12月完成,经过紧张有序的排练,于今年3月19日首次公演。作为渭源县司法局继《普法花儿选》之后推出的又一法治文化产品,该剧将继续走进当地各乡镇演出,进一步扩大法治教育的覆盖面。

演员刘百胜、黎荣贵、朱君分别是剧中公民张三、老丈人孙耀宗和村民王二虎的扮演者。他们年龄相仿,都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通过到艺校学习或到院团跟班学习进入戏剧行当,转企改制前作为渭源县秦剧团演员,参演了30多部秦腔传统戏,有着丰富的秦腔演出经验。然而,在拿到剧本后,他们仍感到无所适从,因为普法题材从来没有接触过,而且现代戏台词对白多、不押韵,唱起来不顺口,直到导演一个一个讲人物、讲角色,通过作曲上的改编调整节奏,才使得他们对角色有了理解,从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向现代戏曲的生活化表演转变,对人物有了比较准确到位的演绎。朱君说,自己在农村长大,熟悉农村生活,剧中王二虎的人物性格本来不是很鲜明,他根据所见所闻自己进行了开掘发挥,导演看了后认为“味道浓着呢”。目前,该剧边演边改边完善,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甚至有时候一边背台词一边就要演出。

“专门反映法治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不多,通过《公民张三》这出戏,对老百姓做法律普及,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作为舞台艺术来说,还需要经过不断的打磨修改,提高艺术性和观赏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副院长苏凤丽说。

一个人的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在甘肃丝绸之路渭河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鹏举心中,有一个朴素的想法,那就是自己念的书不多,小时候也没人给讲传统文化,只有在庙会上看秦腔时感觉每一场戏都在教育人,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是非常值得的。因此,当渭源县秦剧团改制时,他全盘接手,成立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持续亏损的情况下,仍坚持每年新创排一台剧目,自掏腰包将秦腔演给老百姓免费看,培养下一代戏迷。他再三强调“戏曲能教育人”,“如果我们渭源的大人小孩懂得了传统文化,出去有礼貌,做人有高度,那就值得了。”他说。

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推出的新编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将当地历史人物封衡学医行医的故事搬上舞台,参加了全省新创剧目会演,还作为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团院戏曲会演”剧目晋京演出,得到业界的广泛肯定和老百姓的热烈反响。目前,该剧演出已达数百场。

2016年,他们创排演出的秦腔现代戏《禹河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渭源县元古堆村为背景,通过禹河村扶贫脱贫的剧情和刘队长、李山杏、黄支书等身份不同的舞台人物形象,助推精准扶贫、健康扶贫。

目前,除了正在打磨中的《公民张三》,还有反映渭源乡贤文化和生态建设的《灞陵桥》,讲述伯夷、叔齐故事的《首阳山》等多部剧本正在规划中,为繁荣渭源文艺事业注入新的元素和底气。

张鹏举介绍,刚开始时,没人相信他能干出名堂,现在天天排演,经常演出完马上就开研讨会,从剧本到表演反复修改,每次演出效果都有所提升,越演越有自豪感,越演越有信心,把他磨炼得越来越入行了,还能把戏送到北京演,说明还有点分量。他觉得国家对戏曲传承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剧目搞得多了,只要有一个成为精品,剧团就活了,抱着这样的目的一路坚持下来。每年7月到8月,他都要在自己搭建的碌碡剧场集中为村民义演30天戏,参加百场秦腔送基层活动,为家乡的村子修建舞台,现代戏和古装戏穿插着演,有时还在开场前播放国学文化碟片、演出渭源小曲、发放小礼品,鼓励大家演戏和看戏的热情。

收获与希冀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

张鹏举的坚持不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回应。在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演出中,渭源县四里八乡的村民们常常开着车,骑着电动车、自行车,步行来看戏,有的甚至提前到宾馆住下来、有的老人下午就过来占位置等着晚上看戏。戏迷也不断年轻化,早前观众60岁以上的居多,后来舞台上设电子屏,打上字幕,好多人都能看懂了,一些中年人会领着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来看,一群跟舞台差不多高的孩子都要坚持每场戏看完才回家。

观众们看得上瘾,张鹏举干得也快乐。目前,他已启动艺术人才培训工作,力争为渭源培养更多的演出人才。

“不管是几年还是十几年,戏曲的传承繁荣都有个过程,必须坚持。总归有一天,文化的东西能影响一代人。”张鹏举说,“回报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做一点贡献,也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面上看是亏了,其实是赚了,口碑是用钱买不来的。”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做这个事情,非常有魄力,很让人起敬。”苏凤丽评价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