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秦腔那些独特的表演道具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王文元 时间/2018-11-13 09:49:1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说的就是戏剧舞台上演员借助道具,表现跨越山川河谷的情节。

《黄河阵》剧照

剧团下乡演出情形

保存下来的秦腔剧本

讲述人:陈岚,青年秦腔研究专家,秦腔博物馆工作人员。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说的就是戏剧舞台上演员借助道具,表现跨越山川河谷的情节。看过戏的人多,但真正关注过舞台上那些道具的人却很少。舞台上的道具,除了锣鼓刀叉,马鞭旗帜,还有一些不为人知,它们除了帮助演员营造气氛、表现戏剧内涵外,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张桌子,翻山越岭城头看风景

喜欢看戏的人,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在戏台上,桌子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其用途令人眼花缭乱。一般而言,戏台上的桌子都用红色的布遮盖起来,此外,桌子还配有两把椅子。这一桌两椅,就是舞台上最常见的一组道具,在不同的戏剧情景中,它能发挥出不同的作用。这部戏中是公案,在那部戏中则是城楼。比如《三滴血》剧中公堂上,桌子是公案,在《打神告庙》中是神龛,在《空城计》中是城楼,在《挑袍》中是桥,在《斩颜良》中是山头,在《烤火》中是床等。

不过,虽然“道具”一词来自国外,但它的发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秦腔界过去惯称道具为“砌末”。据学者考证,“砌末”这个称呼起于元曲,指舞台上剧中人所用的工具。“砌末”不同于真实生活中的用具,与服装一样是经过夸张和装饰化的舞台用具。可以这样说,秦腔的演出活动,经历了由广场围观到戏楼(台)进入勾栏,瓦舍戏棚到镜框式单向朝观众的剧场演出的演变,形成了秦腔舞台美术的独特性,即人物化妆造型,服饰的夸张性、鲜明性、可舞性,色彩纹饰的象征性。道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和桌子一样,舞台上的许多道具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旗帜,有车旗、火旗、风旗、水旗、马鞭,结合角色舞蹈和动作,即可代表车、水、风、火、马。

在甘肃秦腔中有一种幡的道具,它是用红、黄、绿、白等色的彩纸剪成圆形连环圈状,扎在头盔两旁或身后,也有挂在靠旗上的,长达五尺。演员舞至台中低头甩幡,要把纸幡甩至前排观众眼前,同时配以烟火。这是多为演出神仙斗法的戏所用,如《群仙阵》中的孙膑。

甘肃秦腔,独特的烟火道具

过年社火的高跷队伍,往往要装扮《游西湖》剧情,其中就有一个喷火的情景,这或许是许多人留在心底最深的记忆。只见一个人拿着酒瓶喝一口酒,然后喷出来,紧接着边上一个演员撒一把松香末,立刻火光冲天,看社火的人群中马上叫好声不断。

社火队的喷火技术显然来自秦腔演出。社火中的喷火动作,在秦腔里叫作火彩,也叫烟火。这种烟火,在甘肃秦腔的舞台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原来,甘肃秦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甘肃秦腔传统剧目或移植于皮影,或是艺人自编,或文人撰写。但其演出长时间在庙会中表演,据老艺人们回忆,从正月开箱到腊月封箱,逐月逐日按照各地庙会会期巡回演出,各庙会唱戏,虽是娱人,但名义上还是给神唱戏,这就注定了甘肃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神怪戏。

可以这么说,甘肃秦腔的剧目,在情节上都是大刀阔斧,感情上炙热激越,人物描绘上更趋于类型化,忠奸分明,是非清楚,舞台效果上追求火爆刺激(各种火彩和各种音响)。这就在甘肃秦腔中形成了独特的烟火道具。

在甘肃秦腔中,烟火有其独特的含义。在演出时,它或者表现各种火场,比如火攻《葫芦峪》、火刑《抱火柱》、火灾《张文祥刺马》、毒酒起火《挑袍》等。同时,也为营造戏剧气氛,如《火焰驹》中放的三把火,以烘托千里马风驰电掣的景象。除此之外,还有神仙鬼怪人物的上下场动作。

在甘肃秦腔的道具中,火分“干火”和“油火”两种。这其中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细节。有一种火门的技艺,就特别有意思。这在甘肃秦腔行业内又名带子火,成圈状,大小有一个人高,人物可从中出入;有些火彩,可以做成二龙戏珠,二龙出水,二龙入水,就是通过不同的火彩模式,或者演员左右撒放两个火球;或者放火人在前台,左右手各甩出一把火,分向上下场门引出剧中人物;或者左右手各甩出一把火,导引两个人物分别从上下场门下场等。

这些古老的戏剧细节,如今有些依旧在舞台上使用,有些已经失传了。比如朝天一炷香、顺风火、盖头火等等,有的火球如串串珠,多个火球相继起落;有的火焰如金蛇盘顶,火圈盘绕头上;有的火焰隔着门或墙,火焰成弧形,划空而过;有的火焰是金钱吊葫芦,由后台飞出纸包到前台,落地起火。

不同的剧目,不同的人物,所使用的火也是不同的。我们前面所说高跷队伍中的《游西湖》剧目,其中有吹火的李慧娘。这个吹火动作对饰演李慧娘的演员要求非常高。李慧娘吹火时,口含松香包,对廖寅的火把吹去,吹出松香末燃成耀眼火球。一般讲究一口气吹36口火,西和秦剧团王玉翠创造了一口气吹73口火的纪录,并可将火焰引离火把,在空中连引连吹,堪称一绝。还有一种吐火,钟馗、木吒、判官、阎君等用之,这种喷火和吹火方法不一样。人们先要把火纸烧成纸灰,与点燃的几根香头同置一特制的小筒内,筒有小孔,含口中,呼气时即飞出火星。

秦腔老故事,台上台下皆是戏

俗话说,台上台下一部戏。甘肃秦腔界流传着不少的故事。1930年,宁县三胜班著名满族火彩艺人种世亮(钟前场)和老艺人“黑棋娃子”(须生)、“一枝花”(旦角)到陕西乾州闲逛,就演出了一场“大戏”。

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原来,正宁县来的赶场麦客,被困乾州街头。他们见状决定伸手帮忙给大家弄些盘缠。于是,就找到了一个戏班,要求搭班唱戏。正好,这个戏班放火的师傅不在,要唱的戏恰好是《闯宫抱斗》。于是,他们接下这部戏。“黑旗娃子”扮演梅伯,“一枝花”扮演姜娘娘。晚场开场,黑旗娃子一场《闯宫》赢得了满场喝彩声。该抱柱子了,只见钟前场不紧不慢,手往后一摆,将火拉着,往前一扬,一串火球腾空而起。接着又放出火圈、火门、火带、金钱吊葫芦等,赢得了阵阵喝彩声,演出大获成功。当晚,演戏报酬五十大洋,全部分给了赶场的麦客。

甘肃秦腔名角耿忠义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一次,耿忠义听说天水清水王大净戏班班主净角演员王琪(王大净),在花脸行当颇有造诣,把子功更为独到。他就邀请王大净来兰演出。两人联袂演出《绝龙岭》,扮演的是同一个角色闻仲,先后上台。舞台上两位大家各有千秋,各有佳誉。王大净演闻仲的“鞭扫灯花”,只见一鞭扫过去,油碗内六根捻子的灯花同时被打掉,灯火不灭。观众看得目瞪口呆,回过神来,叫好迭起。耿、王联袂演出,观众在剧场放起了鸽子,以示演出盛况空前。两位大师带给观众绝无再有的视觉盛宴,让戏迷们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大师们远去,戏剧绝活也失传了。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