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陇南电商产业“久久为功”农特产品提名增价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殷春永 闫姣 高康迪 时间/2019-03-14 09:18:2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3月8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前的代表通道上,来自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梁倩娟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农村电商,她希望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甘肃陇南电商产业“久久为功”农特产品提名增价

甘肃陇南市地处巴蜀咽喉,长期以来,贫困人口众多。品质优的山货卖不出去,民众陷入“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境地。图为陇南市武都区山村。(资料图) 钟欣 摄

3月8日下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会前的代表通道上,来自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的梁倩娟代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农村电商,她希望让更多农产品走出大山,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而就在此前一天,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现在做扶贫要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这方面已有典型案例。陇南是甘肃交通最不发达的地方,2014年被选为电商扶贫试点城市。陇南的农特产品现在没有卖不出去的了,老百姓转变了观念,靠劳动致富,有品牌意识。

万事开头难,鼓励有文化有收入保障者“先吃螃蟹”

陇南市地处巴蜀咽喉,山大沟深、信息闭塞,长期以来,贫困人口多。这里绿色无污染的“山货”鲜被外界知晓,当地民众陷入“富饶的贫困”“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境地。

“瞄准”电商发展前途,武都区民众徐涛返乡创业开办电商公司。图为徐涛及其公司产品。 高康迪 摄

“瞄准”电商发展前途,武都区民众徐涛返乡创业开办电商公司。图为徐涛及其公司产品。 高康迪 摄

怎样把农民的好东西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完成脱贫任务?

2013年,陇南官方提出,以电子商务助推精准扶贫,将“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借电商推介陇南的特色产业、产品,提高地方知名度。

然而,发展电商初期,很多人非常茫然,不知道怎么做。陇南市委常委、武都区委书记田广慈回忆,2013年以前,武都区鲜有人听过“电商”二字,山区群众更是从未通过网络购买或销售任何产品,网络对他们而言是“虚幻、不真实”。当地农村的绿色无污染农产品也一直处于“自给自足”“养在深闺人未识”和“传统贩售贸易”的状态。

电商发展之初,作为当地倡导者——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经常在会上“抽查”领导干部们的“作业”:现场打开手机,在网上进行购物、付款等系列操作。后来提出在市、县区、乡镇成立各级电商机构,鼓励有文化知识的乡镇干部“先行先试”,再将经验教给农民,还将电商作为考核内容。

孙雪涛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发展电子商务既是一个喜悦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些网店可谓“九死一生”。因为互联网时代,电商变化非常快,稍有不慎就落伍了。

从对电商的“两眼一抹黑”到“什么都能上网卖”

虽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但很快陇南官方统一了能发展电商的思想。因当地特色农产品质量优、品种全、产量大,适合做网上批发销售;产量不大的农产品,适合网上零散销售。电商让农产品“变成”了现金,增加了民众的收入,也增强了当地人的信心。“电商扶贫”的提出,对陇南可谓是“雪中送碳”。

目前,陇南市通过发展电商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图为陇南市成县年轻人“回流”在“家门口”的电商中心上班。(资料图) 闫姣 摄

目前,陇南市通过发展电商累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图为陇南市成县年轻人“回流”在“家门口”的电商中心上班。(资料图) 闫姣 摄

逐渐,在陇南的各县区,都陆续出台了电商奖补政策,仅武都区一年根据订单、销量给电商的奖补已超过百万元。2018年底,武都区有效运营网店1887家,培育电商年销售额逾千万元网店30余家、逾百万元网店200余家,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入驻商家330家,建成56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

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陇南还“尝鲜”其他领域。通过互联网“推山荐水”,“卖”陇南的旅游、文化。互联网在陇南可谓“物尽其用”。

当地鼓励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乡村干部,还有妇女和残疾人等发展电商,从对电商的“两眼一抹黑”到“什么都能上网卖”,从一个县渐渐扩展到全市,探索出了以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助农增收为出发点,以网店、微店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为手段的电商扶贫“陇南模式”。

既能赚钱又有尊严民众“触网”积极性渐高

由于身体有残疾,武都区外纳镇板仓村的张海强长期以来离不开政府和家人的帮扶,就算如此,生活仍然过得很拮据。

通过大量网店的展示,2018年,陇南市武都区包装精良的花椒在网上1斤卖到120元左右,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图为武都区举办的“花椒节”时,吸引了众多外省客商。(资料图) 徐雪 摄

通过大量网店的展示,2018年,陇南市武都区包装精良的花椒在网上1斤卖到120元左右,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图为武都区举办的“花椒节”时,吸引了众多外省客商。(资料图) 徐雪 摄

2016年,张海强第一次接触到电商,应聘到武都区一家网店做客服。工作一年熟悉了经营模式,第二年,在武都区政府的帮助下,他自己开了网店,2018年盈利2万多元。“电商让我有尊严地实现梦想,我的心没残,再苦再累都要坚持。”他说。

在陇南市农村,七成以上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在“陇南发布”和“乡村大数据”上,村民不在村里在群里,远在外地,也可常“回村看看”。时常有身处外地的村民在微信上交流、签署土地流转协议。现在,陇南民众“触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截至目前,陇南市开办各类店铺1.4万家,累计实现电商交易额超过130多亿元,已开发适销产品629类1126种。累计开展电商培训25万多人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电商扶贫“陇南模式”被省内外多个地区成功借鉴。

电商发展“久久为功”实现弯道超车

过去,电商仅限于一个人在家里拉一条线,备台电脑或手机“小打小闹”。后来考虑到信誉度、网货的质量、包装等因素,陇南市鼓励大团队统一组织、设计、包装、加工,集体化发展。

在陇南市农村,有70%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在“陇南发布”和“乡村大数据”上,农民有尊严地挣钱,外出务工的也能时常“回村”看看。图为陇南市大数据政务中心。 闫姣 摄

在陇南市农村,有70%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在“陇南发布”和“乡村大数据”上,农民有尊严地挣钱,外出务工的也能时常“回村”看看。图为陇南市大数据政务中心。 闫姣 摄

“淘宝像零售,1688就像批发。”走访武都区,最为当地电商企业津津乐道的就是1688网大宗货批发平台,目前已吸纳几百家电商企业注册,形成产业带。武都区大量的油橄榄、花椒、中药材等,绝大多数通过1688平台,或线上直接对接,或线下签合同大批量销售。

通过大量网店的展示,让一些大城市的终端用户直接看到了农村产品的质量优势,借此也提高了陇南一些农特产品的知名度。田广慈举例说,最明显的莫过于武都花椒和油橄榄知名度的提升。八九年前,武都花椒1斤卖20多元钱,不少外省的商贩来民众家里低价收购,再高价转卖出去。而去年,武都花椒在网上1斤已卖到120元左右。

目前,武都区建成万亩花椒基地8处,千亩花椒示范基地108个,花椒产量占全国20%左右。武都区每年举办“花椒节”,吸引经销商、收购大户,当地在此领域逐渐有了“定价权”。

截至目前,陇南市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9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20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318个。累计建成物流快递企业296家,快递网点累计达到1045个,行政村有线宽带全覆盖。2018年,“双十一”线上销量2461.72万元,“双十二”线上销量1786.83万元,电商扶贫对陇南贫困民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810元。

“没有市委持之以恒地抓电商,我们发展不到今天的样子。”田广慈说,在过去长久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情况下,陇南发展落后,但在电商扶贫方面,陇南走在全国前列,体现了“弯道超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