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横到边,纵到底,甘肃织密长城保护网!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满福 时间/2019-05-23 09:19:5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建筑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玉门关遗址 汉长城遗址.jpg

玉门关汉长城遗址。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建筑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现存遗迹主要是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且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均在甘肃境内。全省长城分布在11个市州,总长度为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千米,长度为全国之首。

甘肃长城量大、点多、线长、面广,且多为黄土夯筑,长城周边环境风貌复杂多样,易受到自然病害和人为损坏的威胁。这些因素决定了甘肃在长城保护利用方面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甘肃历来重视境内长城的保护利用,特别是近十年来,甘肃因地制宜,多方联动,科学施策,逐层逐项渐次推进,有效保护了境内长城遗产。2016年,国家文物局开展了长城执法专项督察,甘肃得分超过90分,位居全国第二。

2011年以来,甘肃累计筹措经费2000余万元,先后分两批在敦煌、山丹、凉州、古浪等17个县(市、区)长城重点段落实施了以安装防护围栏为主的长城本体防护工程,完成了全省范围内所有长城保护标志、界桩的竖立工作和全省长城记录档案的编制工作,共树立保护标志4985块、界桩54098根,护栏48公里;建立健全长城保护管理体制和机构,嘉峪关、敦煌成立了专门的长城保护管理机构,全省范围共聘请了1500余名长城保护员,构建起了长城县区、乡镇、村组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级保护网络体系。甘肃长城保护员的人数,占全国一半。目前,甘肃省政府已向社会公布了境内长城3852个编码点段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好似每个点段的长城都有了“身份证”,此举将使长城本体和环境风貌实现整体保护有据可依。

针对长城遗存不断受雨水冲刷、自然坍塌剥落、动物虫害和人为取土、生活生产的不良影响,甘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长城保护维修项目。近年来,先后组织启动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明长城天祝段松山新城修缮、玉门市境内汉长城(烽燧)遗址加固维修等30余项长城保护维修项目,既有对长城本体开展的抢险加固、维护修缮工程,也有针对改善长城周边环境的防洪排水、防风固沙工程。尤其是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总规划面积70平方千米,核心区3.5平方千米,总投资3.7亿元,是甘肃省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涵盖面最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一,包括嘉峪关长城本体保护维修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工程、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工程,目前已基本完工。

在总结早年长城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注重推进土遗址保护的科学研究,实现了长城保护从抢险加固向预防性保护,从本体保护向本体和环境风貌共同保护,从“探索性修缮”到依托数据开展“精准修缮”转变,让科学研究贯穿长城保护全过程,让科技支撑引领长城保护驶向快车道。近年来,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并掌握了包括锚固灌浆加固技术、支顶加固技术、表面防风化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制订了土遗址保护试验技术、保护工程勘察、保护加固工程设计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为全省长城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我省已申报相关专利50多项,获省部级奖项3项,制订了3项土遗址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敦煌研究院牵头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积极开展长城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在新疆等7个省份建立了科研工作站,为当地长城保护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辐射带动了全国长城保护水平的提升。

一边保护,一边还要科学利用。甘肃注重发挥长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尽量让文物“活起来”。

目前,甘肃已建成和改造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玉门关陈列中心、山丹明长城陈列馆等长城展示设施,改善了重点长城段落的基础设施,实施原状展示并对公众开放。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要求,合理利用长城文化遗产做好旅游开放工作。嘉峪关长城修缮开放以来,游客众多,已经成为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齐名的著名文化旅游品牌,仅2018年,嘉峪关文物景区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1.4%。2014年6月,玉门关遗址成功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与莫高窟共同构成了敦煌旅游核心景区,近三年游客年均增长20%。以长城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新时期旅游业注入了文化内涵,增添了文化品位,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