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丝绸之路天水源远流长的文化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9-08-27 13:26:1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水地区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汉乐府诗《迢迢牵牛星》,全诗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说的是天上的牵牛星和河汉女也就是织女星他们相爱的故事,但是他们隔着这种河汉所以不能相见。织女终日以泪洗面,可以说是吃尽了相思之苦。这个传说在我国民间流传了很久,天水以外的其他地区也都广为流传。那么到底牵牛星与织女星的传说最早起源于哪里呢?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天上的银河称作河汉呢?

360截图20190827132449266

天水这个地区,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和生存。我们最早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就曾经在这一带活动,而且开创了我们早期的文明。到两千多年以前先秦时期的时候,秦人的祖先也在天水这一带生活,主要生活在古汉水的上游地区。秦人的祖先里面有一个女性祖先叫做女修,女修非常善于纺织,心灵手巧。据史书记载,这个女修有一次到了郊外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大的鸟卵,她无意中就吞吃了这个鸟蛋,后来就有了身孕,生下了秦人的另一个先祖叫做大业。这个大业就带领秦人的先祖在古汉水的上游这一带开展早期的农业,男耕女织,采桑养蚕,就奠定了秦人的这样一个基础。后来发展到秦始皇的时候,逐渐强大了起来,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

秦人的先祖在古汉水这一带生活,水被看作生命之源,也是万物之源,那么秦人对这个古汉水充满了敬意。到了晚上的时候他们观看夜空,在晴朗的夜空之中,按个银白色的光带,他们就联系到了古汉水,把他们观测到的银白色的光带也就是银河称作汉,或者说叫做河汉,天汉。所以银河就这样被命名,秦人的想象里面又把银河的东边那个呈三角状分布的一颗大星和两颗小星星称作织女星,以纪念他们的人文先祖女修。

战国时期又有了牵牛星,所以到两汉时期的时候,在我国的民间关于织女星和牵牛星的传说就逐渐地在演绎,后来就演义成了这样的一个民间故事。说在天上的银河的东边,住着天帝之女,天帝之女非常善于纺织,织出来这种天衣,云锦来装饰美丽的天空。闲暇的时候就和其他的六姊妹所谓天上的七仙女到银河里面沐浴嬉戏。在那个时候传说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一条河流相连着,而且天地也是相连的,所以就出现了传说里面的另一个人物,也就是牛郎。牛郎生活在一条大河的旁边,他当时父母早亡,和他的哥哥嫂子一块儿生活。但是哥嫂不怎么待见他,跟他分门立户,就分了家。分家之后,牛郎分得了一头老牛,过着清苦的生活。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头老牛是一头神牛。有一天晚上老牛告诉牛郎,说你晚上的时候到附近的大河去,你会看到天上有一群仙女在那里面沐浴,然后你把其中最漂亮的一件衣服偷走,然后等到七仙女洗完了澡沐浴更衣的时候,织女就发现自己的衣服没有了,无法返回天宫。后来就见到了牛郎,又知道了牛郎清苦的身世,感到牛郎也非常憨厚,所以就与牛郎结为夫妻,在人间过起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在民间流传很久,当然故事有很多版本,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在这样的一个传说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天上的银河与地下的一条大河相连,而且牛郎就住在这个大河的附近,所以才能够到大河边偷走织女的天衣,那么这条大河是人间的哪一条大河呢?就是秦人他们先祖生活的这个古汉水。因为秦人的先祖生活在这里,所以他们对这条河流充满了敬意,而在这个地方长期生活之后,他们就把生活的这块儿区域称为天水,这就是天水这座城市名字的一个来历。当然我们今天翻看地方志的时候关于天水还有其他的一些说法,比如天河注水等等,但在所有关于天水来历的传说之中,我们所介绍的这个传说有根据,而且富有传奇色彩,也最容易被当地的老百姓所接受。其实,在天水市内不仅仅古汉水发源于天水,而且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水也在天水境内有多条一级支流,而且在天水市内有大量的湖泊,沼泽。所以整体式上虽然甘肃省属于干旱缺水的省份,但是天水的水资源却非常丰富。

在甘肃天水的东南这个地方有一座孤立的山峰,是一个巨大的石块,高百余丈。这个石块儿远远地望去的时候,形状是上空下缩中间大,所以远远望去的时候有点像农村的老百姓在麦收的季节堆起来的麦垛,所以 形象地取名为“麦积山”。在麦积山开凿了很多佛教的石窟,但是由于麦积山是一个巨大的石块,非常的陡峭,所以就为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带来了不便。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麦积山石窟有两百多个洞窟,有各种造像七千八百余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开凿的呢?在天水当地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说是“砍尽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在古代的时候麦积山这个地方森林和植被非常茂密,木材非常多,所以在开凿麦积山的时候,当地就利用了丰富木料,从平地搭架子,就像我们今天盖楼房用的脚手架一样,只不过古代的是时候使用木材搭的脚手架。搭到相应的要开凿的这个佛龛的这个位置,然后开凿佛龛,石窟,在里边进行各种塑像和壁画描绘。等到石窟开凿完了以后再把这个木架拆除,然后架设悬空的天梯通到相应的佛龛。

在古代为什么要在麦积山这个巨大的石块上来开凿佛教的石窟呢?自从张骞通西域之后,到了两汉之际佛教开始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们国家,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到很多的佛教的寺院和石窟寺就是沿着这个丝绸之路分布的,像西边的敦煌的莫高窟,还有向东的丝绸之路延伸到洛阳的龙门石窟。只不过与其他的石窟寺不同的是,由于天水这个地区没有做过都城,所以在石窟寺开凿的时候就比较多的具有了民间性,或者说是世俗性的这种特点。我们下面说到的一个爱情故事就与这个特点有密切的关联。

在一千多年以前,在北方的草原地区兴起一个游牧民族政权,鲜卑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叫做北魏。北魏的都城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山西的大同,后来在孝文帝时期把都城从大同迁到了洛阳。孝文帝推行全面汉化改革,极大的推动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但是他的改革也遭到了一部分顽固派的反对,孝文帝尤其没有解决好他之后的这种政治稳定和政权交界的问题。于是孝文帝去世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北魏这个政权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北魏有一个大将叫做宇文泰,控制着关中平原所谓的关陇地区,手握重兵。他拥立孝文帝的一个孙子叫做元宝炬在管仲这个地区建立了一个政权,历史上就把它称为西魏,元宝炬就是西魏的第一位皇帝,就是西魏文帝,年号大统。宇文泰就以大丞相和朱国大将军的身份实际上把控西魏的政权,元宝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傀儡皇帝。当然傀儡皇帝不好做,关键的时候当不了家,这样就位元宝炬和他的妻子乙弗氏之间帝王的爱情埋下了祸根。

我们这里就来说说这个乙弗氏,乙弗氏她的先祖也是鲜卑人,原来的时候生活在青藏高原这个区域,后来归附了北魏。乙弗氏他们这个家族很不简单,归附北魏以后就与北魏的皇家建立了密切的联姻关系。乙弗氏在整个北魏的政权里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美人,而且在洛阳生活的时候大量的接触汉文化,知书达理。在乙弗氏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结婚之后两个人相亲相爱,感情非常融洽, 到了她二十五岁的时候,西魏政权建立,自然而然乙弗氏就成了西魏的皇后。成了皇后之后的乙弗氏仍然保持了非常低调的生活作风,而且从来不穿绫罗绸缎,也不佩戴那些美玉金银的装饰品,所以就更加得到了西魏文帝元宝炬的敬重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北方的地区草原地区有兴起来了另外一个游牧政权就是柔然。柔然这个政权到了阿那瑰时期非常强大,拥兵十万。

对刚刚建立起来的西魏政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为了搞好和北方的柔然之间的关系,当时宇文泰和元宝炬商量,就想和柔然进行和亲。和亲这样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从周朝开始到汉代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之间取得政治上的妥协,弱化这种政治,军事冲突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当时宇文泰和元宝炬商量就想到了这个办法,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就让当时西魏的一个化政公主是一个宗室女,就嫁给了柔然的可汗阿那瑰的弟弟叫做塔寒,但是显然这个力度不大。这样的一种方式不足以完全缓和西魏与柔然之间的矛盾关系。所以后来宇文泰就提议让元宝炬跟阿那瑰的女儿再结亲,柔然的可汗阿那瑰有一个姑娘叫做郁久闾氏也已经满了十四岁还没有嫁人。

宇文泰就提出来让元宝炬娶郁久闾氏,但是这样的提议却让元宝炬非常为难,因为他毕竟与乙弗氏已经有十来年的这种福气夫妻关系,两个人相濡以沫,夫妻感情又非常深。郁久闾氏过来你总不能让她当妃嫔吧,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谁当皇后就成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间元宝炬经历了非常复杂的一个煎熬的过程。但是我们前面说过元宝炬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西魏的大权掌握在宇文泰的手里,所以在宇文泰的压力之下,元宝炬无奈就做出了选择,迎娶郁久闾氏,这个时间是在西魏建立的第四年,公元538年的时间正式的把郁久闾氏立为正宫皇后。按照当时的规矩乙弗氏就削发为尼,进入到长安的一个皇家寺院里面,过起了孤寂伴着青灯的这样的一种生活。

天水这个地方与西魏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两座城市,没有长安的繁华。但是天水这地方气候湿润,环境优美,民风朴实,尤其是天水有一座麦积山石窟,这是乙弗氏非常心仪的一个地方。所以乙弗氏来到了天水之后就进行拜谒,她非常喜欢这样的一个地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暂时对她心灵的创伤是一个医治。在天水乙弗氏就这样度过了两年的时间,整天到麦积山礼佛进香,所以日子很平静。但是过了两年从长安来的一道诏书又给她带来了杀神之祸。这是怎么回事呢?乙弗氏到了天水之后,元宝炬当时与郁久闾氏之间很难培养起来感情,当时的郁久闾氏才只有十四五岁,可以当元宝炬的女儿了。两个人之间感情不是很深,他一直对于乙弗氏念念不忘,所以就私底下派了人到天水,给乙弗氏传去密旨,让乙弗氏重新蓄发,等待有朝一日的时候得到机会让乙弗氏重返长安。当然这个事他做得很秘密,但是纸包不住火。后来这个事情就被郁久闾氏知道之后就非常生气,感觉到元宝炬根本没有很好地来待见她。

于是郁久闾氏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爹,阿那瑰一听也非常生气,你元宝炬不待见我的姑娘就是看不起我,他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带领着十万柔然的铁骑进攻西魏的北部的边境,一直打到了夏州,夏州在今天陕西的靖边县这一带,而且扬言要进攻长安。元宝炬很快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心里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一边是西魏的江山社稷,另一边是他相濡以沫的十多年的恩爱的妻子选择哪一个。元宝炬最终在无奈之下做出了抉择,写了一道诏书让在天水的乙弗氏自尽。

这道诏书很快就到了天水,到了乙弗氏的手里。乙弗氏得到诏书之后感觉五雷轰顶,当时与她的儿子武都王抱头痛哭。但是皇命不可违背,在这个时候乙弗氏反而平静下来了,把一些后世交代交代,然后面向东方的长安跪在地下进行祈祷,希望自己的丈夫西魏的魏文帝元宝炬能够通过自己的一死能够保证西魏江上社稷的永存,也能保证元宝炬的后代子孙能够长享太平,天下的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和平的生活。祈祷完了之后,走进一间屋子里面蒙被自尽。这个时间是西魏的大统六年,公元的540年。而这个时候乙弗氏只有三十一岁,乙弗氏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武都王可以说是痛不欲生,把眼泪都哭干了。他想到了母亲生前常去的麦积山石窟,所以亲自主持就在麦积山石窟开凿了两个洞窟,一个洞窟是今天排号第四十三的第四十三窟,这个窟里面放乙弗氏的灵柩,今天我们把它称为“寂陵”或者叫“魏后陵”,另外紧挨着第四十三窟的就是开凿了第四十四窟,第四十四窟就是武都王供养他的母亲乙弗氏的一个石窟。这个石窟的正壁主龛的位置专门雕刻了一个坐像,我们可以看到双鬓入耳,肌肤润泽,长裙非常自然地放在底下,面容显得很放松。而且我们再看它的眼睛可以说是双目饱含深情,温婉柔顺,而且面带微笑。所以很多人到这座石窟看的时候就把这尊佛像命名为“东方的微笑”。

武都王认为他的母亲在生前的时候,贤惠,仁慈,宽厚,辅佐他的独亲治理国家,而且去世之前也没有怨天尤人,所以他相信他的母亲即使在九泉之下也是能够瞑目的,也是能够含笑九泉的,所以专门雕刻了这样一个坐像。其实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就已经中国化了,很多中国的佛教石窟都是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某一种心愿来塑造的,所以很多佛教的塑像就去掉了冷冰冰的远离人家的那些东西,多了一些可亲可近的这种内容,而在麦积山石窟的七千八百多座造像之中,这种情况是最为突出的,所以它就凸显了这种佛教造像的民间性和世俗性,这也说明了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天水这个地方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一种特殊的形式,也就是把它中国化,加入中国元素。

如果我们整个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历程,你会注意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建都在长安的政权当发生内乱发生大的动荡的时候,帝王往往是往西北的天水,宝鸡这个地方逃亡。这个地方如果再没法待下去了,就跑到四川盆地成都平原那一块。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现象呢?一方面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北地区的宝鸡,天水这个区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外一个方面,这个区域地域广阔,有广大的回旋空间,而且民风彪悍,容易积蓄力量,东山再起。大诗人杜甫也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避难来到了天水,杜甫的老家本来是在河南的巩义今天属于郑州。后来在长安做官,安史之乱之后,避难来到了天水。他在天水这个地方待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他发现这个区域与他所在的中原地区不同,与都城长安也不同,所以这个地方的民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他的笔触用诗歌把天水的民俗风情记录了下来。其中有一首诗他这样说道:

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这个葡萄和苜蓿都是当年张骞通西域之后从西域带进中原的,在这个时候的天水有很多的种植,说明天水是丝路重镇。同时天水这地区又有羌女,又有胡儿,又有骆驼,完全是一幅不同于中原地区的西部风光画卷,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当然杜甫毕竟是逃亡来的,来了之后就与家里面的兄弟姊妹断绝了这种往来,也没有信息,所以他也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个区域由于战乱所以是兵荒马乱的,另外一方面他自己的家人又断绝了来往,没有的得到音信,寄出去的书信长期没有回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这种思念之情,特别有名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久为传诵。当时杜甫在天水停留了三个月,本来打算是长期在这里居住下去,这地方又有他的朋友赞公和尚,又有他的侄子叫做杜佐,而且杜甫在这里还用少量的积蓄,买了几亩薄田,这说明他已经喜欢上了天水。本来打算在这个地方长期住下去,但是后来史书记载三个多月之后杜甫又离开了秦州去到成都。其中有一首诗《发秦州》也说到了这原因: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表面看起来这个地方太热闹了,来来往往的人太多,而杜甫又不太喜欢应酬,不喜欢迎来送往,所以他才离开了这里。但是我们从反面来看杜甫的这首诗正好反应了天水作为丝绸重镇,贸易的繁华,人员往来的频繁。杜甫虽然最终离开了天水,但是他在天水留下了一百多首诗歌,是在太走过的所有的城市里面留下的诗歌第二多的,说明了他对天水这座城市的爱恋,这些诗歌也成为了天水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今天在说某一个区域的时候,说某一个区域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我们往往用“得天独厚”这个词来形容,比如说像人间天堂的苏杭,像曾经做过古代都城的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等。说到这里我们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有这种感觉,天水这座城市毫无疑问也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它的伏羲文化,它的牛郎织女的文化,它的麦积山石窟文化,它的诗歌文化。而这些文化后来通过丝绸之路也逐渐地向外传播,也就在一定程度是哪个提高了天水的知名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