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创新融合文化兴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施秀萍 时间/2019-09-26 14:15:2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62.03亿元、78.17亿元、105.78亿元、146.05亿元、163.6亿元 ……伴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风雨历程,甘肃文化产业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在陇原大地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足印;这些或高或低的数据,亦如美妙的音符,在陇原大地奏响了一曲曲激昂向上的奋进曲。

绝色敦煌之夜服装走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时装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嘉峪关关城游人不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读者成为甘肃文化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孟捷

《丝路花雨》向世界民众演绎经典丝路文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62.03亿元、78.17亿元、105.78亿元、146.05亿元、163.6亿元 ……伴着新中国成立70年的风雨历程,甘肃文化产业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在陇原大地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足印;这些或高或低的数据,亦如美妙的音符,在陇原大地奏响了一曲曲激昂向上的奋进曲。

从萌芽起步到实现零的突破,从全速发展到逆势增长、拐点换挡、弯道超车,一串串数字,亦如同刻在树干上的一圈圈“年轮”,记载着陇原文化产业从一株株“幼苗”茁壮成长、渐至为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1

足迹,见证文化产业成长史

翻翻近几年的文化产业总结报告,甘肃文化产业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轨迹依然清晰可见。

从2006年至2017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从30.74亿元增长到163.6亿元,翻了两番多,第一次翻番用了5年,第二次翻番用了4年。

尤其2011年,是个重要节点。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2.03亿元,相比2006年的30.74亿元,实现翻番;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9.11%。此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柳暗花明”。

2012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呈超常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8.17亿元,增速达26%。

2013年,在甘肃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甘肃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持续、快速增长,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百亿元,达105.78亿元,增速达35.32%。

2014年至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再从115.01亿元增长到124.24亿元,再到2016年的146.05亿元、2017年的163.6亿元,年均增速即使放缓,亦达11.58%。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指标。

从2006年到2017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35%上升至2.13%,虽增速缓慢,甚或偶有下降,但整体趋势依然攀升向上,不仅逐渐缩小着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差距,也毫无疑问昭示着在寻求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关键时刻,我省文化产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当地经济支柱性产业昂首迈进。

2

政策,资源变产业的助推器

甘肃,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有着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老百姓并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守着连绵的“宝藏”长期过着穷日子。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产业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文化大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会一节”等为载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各地各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有效措施,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扶持。

发展文化产业,资金是关键,更是绕不开的“瓶颈”。

2013年6月25日,为解决产业规模小、融资能力差等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长期难以突破的重要瓶颈,省委省政府组建成立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为陇原文化产业发展“造血”。

但庞大的文化产业,依然难以自给自足。我省大胆创新,与社会资本共舞,搅活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借助深圳文博会、兰洽会、敦煌文博会等展会平台,通过大招商、大项目,广拓文化产业的“输血”之路,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发展后劲。

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甘肃从过去的改革开放后方置身于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造就“到甘肃投资文化,无疑是在文化‘门户’上投资”的佳话。

资源充沛、政府重视、政策利好、资金活泛……多轮驱动,多方使力,甘肃将得天独厚、多彩充沛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不竭源泉,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黄金期,以逆势上扬、后发赶超的劲头成就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3

平台,产业大升级的加速器

寻婆家,找娘家!今年5月16日,定西市携总投资125亿元的31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在深圳文博会找“对象”,并广邀各界人士到定西观光考察、投资兴业、扩大合作、共享发展。

凭风好借力——

深圳文博会头戴“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桂冠,甘肃把参加深圳文博会作为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助推我省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自2006年起年年参加。

借力只是辅助,要真正发挥效应,还得自己搭建平台。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作为我国唯一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性国际博览会,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战略平台,承载着重要的国家使命,自2016年举办以来,出新出彩,硕果累累——

首届敦煌文博会,通过举办论坛、展览、演出、创意、经贸、旅游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甘肃省与相关国家的部门、地区、企业及相关国际组织签署了18项合作协议,国内有关方面签署文化产业项目合作协议共89项,签约金额达1078亿元。

第二届敦煌文博会,大规模举办文化产业展览、交易活动,共开展推介及产品发布活动124场(次),达成意向贸易额6752万元,现场销售823万元;旅游产品展览及推介会重点推介362个项目、签约13个项目,达成意向性投资300多亿元。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策划了32个专题展览项目,吸引了海内外58家单位及企业参展,展品7000余件,涉及文物、艺术、设计、文创产品、数字成果等领域。

现实无数次告诉我们,努力很重要,选择很重要,平台也很重要。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已形成市市有节、县县有会,初步形成了以“一会一节”、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为龙头,以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陇南乞巧女儿节等区域品牌性节庆会展为主体,错位发展、特色办展的发展格局。

“大平台”引领,让“大产业”集聚。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逆势上扬,形成了各地特色鲜明的发展局面——

庆阳,推进香包、刺绣、皮影等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酒泉,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围绕河西走廊和“酒”文化,引领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张掖、嘉峪关等地,在茫茫戈壁上做起“水文章”……

4

创意,让文化产业百花争艳

近年来,借力文创产业蓬勃兴起的东风,我省大力发展文创产业,不仅逐步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子,渐入佳境,也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善使巧劲的生动案例。

精致的飞天书签、敦煌壁画藻井花造型胸针、“幻灵煌”九色鹿系列、敦煌壁画复原古乐器……深圳文博会上,琳琅满目的甘肃特色文创产品既古朴典雅,又时尚美观,一经亮相,就成为参会嘉宾与观众竞相购买的时尚新宠,炙手可热。

或取材黄河文化、敦煌文化设计的手机壳、胶带、丝巾,或以马家窑文化为图案元素设计的彩陶娃贝勒爷,或以元代蓝玻璃莲花托盏为原型和素材设计的“蓝莲系列”等“东方密语”系列文创产品;彩陶版画、“兰马”纪念门票以及早已成为“网红咖啡”的铜奔马系列文物咖啡;以因登陆《国家宝藏》而更加广为人知的铜奔马、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驿使图”画像砖设计的文创产品,真正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甘肃省博物馆或与艺术院校合作,或与文创公司合作, 在文创产品设计与研发上取得了积极成果,这些带着浓郁“甘肃印记”的文创产品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线上线下,收获“粉丝”无数。截至目前,甘博文创设计的产品达30多个系列,500多种产品,三年累计实现20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念念敦煌”“星空下阐释敦煌”“敦煌壁画猴年年历”“敦煌壁画元素节气卡”等文创品牌,以创新的方式和创意的色彩,让敦煌文化从“庙宇神坛”走近“寻常百姓”。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注册文创产品商标108个,获得知识产权30项。

“花样文创”,让文创产业一树繁花。

自然,文化的创意创新不止如此。国家实施的“拯救老屋行动”,甘肃实施的“历史再现工程”“乡村记忆博物馆”,“复活”了的敦煌壁画古乐器,“绝色敦煌之夜”演出,或是文化遗产、古乐器的历史再现,或结合音乐、服饰别样呈现,无不是文化无限创意、精彩创新的鲜活案例……

5

融合,扩大文化产业朋友圈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实施“文化+”既是大势所趋,更能蓄势发力,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短板。

近年来,甘肃不拘一格,牵住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打破传统的演出、广播、影视、出版等固有概念及其领域和板块,以“文化+”的思维,进入“文化+”全链接的大文化产业视野,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诗与远方”的携手。近年来,我省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会一节”的举办,不断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力度,使甘肃旅游越来越火,丝路文明再放异彩。《又见敦煌》《丝路花雨》(旅游版)等一批体现甘肃文化特色的驻场演艺成为常态。嘉峪关以方特欢乐世界、嘉峪关关城为核心,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旅游聚合效应,为全省文化与旅游整合发展作出了示范。

文化与金融的融合稳步推进。先是组建了甘肃银行文化支行、甘肃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加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其次,金融企业支持文化产业力度不断加大,设立了甘肃东方丝路股权投资子基金。同时,创新推出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景区收费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产品,并通过“接力贷”“双业贷”等模式,推动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与科技融合方兴未艾。甘肃省博物馆开展的智慧博物馆项目,让战国墓地“鼎形铜灯”等沉睡千年的文物通过科技的“魔力”“活”起来;全球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让世人足不出户,即可畅游千年洞窟……这些方兴未艾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让我省灿若繁星的文物资源,不再是一份份“死”了百千年的标本,而是瞬间“化身”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动起来,走出去,在更广阔的世界呈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穷魅力,更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喜人成效。

文化与农业、体育、中医药养生保健、研学等诸多产业不断碰撞出耀眼火花。“文化集市”引领10多万农户进入“文化圈子”,搭上文化发展的致富快车;兰州马拉松、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等体育品牌赛事已成为“文化体育融合的典型”;陇东南五市被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

“文化+”多业态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一大批融合度高、关联性强、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长的新兴文化业态,更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外“朋友圈”,广结融合之果。

70年,甘肃奋力拼搏,以节节攀升的文化产业发展业绩,在历史长河中洒下点点星光;未来,必将勠力同心,再攀高峰,让点点星光更加璀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