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书信时代渐行渐远,兰州街头信箱还有多少人在用?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2-03 16:43:1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记忆深处,城市街道边的那种老式邮筒是那么的亲切,那个年代,因为通讯手段单一,来来往往的信笺几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联络的唯一工具。时过境迁,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微信、视频聊天等科技手段日渐兴起,曾经承载着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邮筒,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记忆深处,城市街道边的那种老式邮筒是那么的亲切,那个年代,因为通讯手段单一,来来往往的信笺几乎成了百姓和外界联络的唯一工具。时过境迁,电子邮件、电话、短信、QQ、微信、视频聊天等科技手段日渐兴起,曾经承载着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邮筒,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兰州街头目前还有多少邮筒?它们如今还能正常使用吗?

市民:发短信比书信更经济快捷

“我平时与朋友联系,早就习惯了用QQ、微信或打电话,从经济和快捷的角度来说,发短信电邮都要比写信来得实惠、方便。现在的微信、QQ功能强大,马上就能交到天南地北的朋友,谁还会花上十天半个月等待一份来自远方的信?”在安宁区费家营某大型商场几位中年女士说。

“在那个被小虎队四小哥和红楼梦靓丽的主角们蛊惑了青春的年代,每到岁末年初,都会和同学之间互赠印有小虎队和红楼梦主角的明信片,也不会忘了给外地上学的中学同学寄上深深的祝福,充满时代感的明信片承载着简单的祝语和深深的祝福飞向祖国的角角落落!有时候时间长不见了,也会托同学捎上一张明信片,写上思念的话语,以示问候。”安宁区水挂庄小学康玉琴校长是一位“70后”,回忆起书信时代有颇多感想,3年的师范生涯,同学之间的交流只有靠书信了,但那会儿的书信不是由邮递员送到家里,而是每周六集中放在村上的一个诊所里面,所以那个时候有期盼的事情的时候,就在星期六中午骑着自行车守候在诊所门口,等邮递员把一大堆信件哗啦一下倒在玻璃柜台上的时候,很多人同时冲上去翻捡着写有自己名字的信件,我想那个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着对自己所期待的事情的印证,在拆开信件的一刹那,或喜或忧,了然于脸上。

康玉琴说,在她的学生时期,甚至刚走上讲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手写书信的。每当她把一封封凝结着友情和美感的信投入邮筒,想象着朋友收到后的喜悦,她总是感到很满足很欣慰。在那段时间里,信就如同可爱的使者,飞越千里之外,把珍贵的友情播撒在朋友心中,让她终身回忆;虽然,很多书信在无意中丢失了,但在她的书柜里仍然一直保留着一些明信片,珍藏着过去许多的记忆。这些记忆平时很少去想它,却总是在不察之时悄悄地泛上心头,那么悠长,那么真切,那么让人难以忘怀!

现状:私人信件减少 商业函件增加

“家信很少了,信用卡账单等商业信函比较多,过年时有一些明信片。”中国邮政兰州市安宁区分公司邮递员石桃玲说,以前还会有人用挂号信寄家人照片,现在挂号信多数是单位发票、银行卡信封、单位寄给退休人员的贺卡等。

安宁区分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说,10年前,他们的邮递员还能收到大量的信件,特别是几所高校前的信箱,曾经几次因信件太多而动用面包车去拉。每当大量的信件收集到营业厅后,又要动用几个人给信件盖上当天的邮戳。“2007年前后,邮递员开启街头信箱取件回来忙得很,整理信件、盖邮戳,得花上个把钟头。现在收回来的信件交到营业厅后,一个人处理就足够了。”

“10年前,每到开学季,外地来兰上学的孩子们报到后都会通过信件向家人报平安,每天有上万封信,家信占一大半,明信片占一部分,还有少许公对公信件。”安宁区分公司市场部这位负责人还说,如今高校前的信箱里多是精心制作的明信片,另外就是一些公对公信件。

当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跟随邮递员石桃玲来到安宁西路兰州星火机床厂大门前,在一处绿化带内找到了一个绿色的信箱。随后,石桃玲开启信箱,里面空空如也。“这样的情况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即使信箱里没有邮件,我都要定时定点前往开启。确认没有邮件后,我会将信箱上的尘土擦干净。”当日上午,石桃玲一共开启了3个信箱,但都是空的。“已经好几天没有收到一封信了,这是常态。不论怎么,开信箱是有规定时间的,邮递员得准时到达取件!”

调查:渐行渐远的“书信”时代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七八成的兰州市民表示很多年不写信了,也就不再留意街头是否有邮筒的存在了。在七里河区西站十字随机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询问一位40岁左右的女士是否写信时,她一脸惊讶地回答:“写信?我差不多有10来年不写信了,只有去外地旅游时,偶尔会给亲友邮寄一些景区明信片,更多的时间使用电话交流。”

记者在网上发起调查,在受访的市民中,当被问到“现在是否写信,采用何种方式写信”时,大部分网民认为,工作太忙,写信都是过去式了,即使写信也是在工作之余一般采用E-mail发信,有的市民则坦言从未寄出过一封手写的书信。“花时间”“速度慢”“没必要”……成为不写书信的最大理由。

网友“伶荥”“盖盖”“富贵花”等坦言,当下还有多少人会花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写信,回信?又有多少人是在一种等待的心情下,去过一两个星期等一封书信的生活呢?无论是时间,精力,情感,通信发达的现代,通过手写书信沟通都显得有点那么不合群。

“我喜欢圆柱形的邮筒,特有的邮政绿,曾经承载着小时候对远方的期待和希望。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给某学习报投稿,通过绿邮筒寄出了自己的作品。再后来有外出求学的小伙伴寄来了明信片,愈加燃起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城关区某单位的董立女士说,她最后一次写信是2003年冬天,当时的她在省城上大一,给同样在外地求学的发小讲述新环境中的见闻。从大二开始,她有了小灵通,也学会了上网用QQ,信和邮票以及“邮政绿”渐渐从她的生活中淡出。但是现在她仍然会在外出时,在异地给朋友寄一张明信片。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信箱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它存在的意义远超过它的实用意义,希望这道美丽的绿色风景能一直保留。

即便如此,很多网友认为如果偶尔收到信件会很惊喜,有一位网友说自己去年春节收到大学同学写来的信件,感觉很意外很喜悦,他说:不在于信件的内容,而是信件本身让他穿越到了10年之前,上高中的时候和亲友依靠写信联系的年代,那些与青春有关的记忆就会浮现脑海,这种回忆很美好。

兰州主城区还有近300个信箱在坚守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不写信,但依然还有一些人坚持通过书信和人沟通,用他们的话说那是“岁月流转,情怀依旧”。他们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流方式更能拨动心弦,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供职于兰州星火机床厂的郑贵林说,他30年前从红古海石湾来到该厂上班,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长时间不能回家,只有写信寄照片向家人报平安。“10年前开始,我就很少写信了,而是使用电话与家人沟通。不过,兄弟姐妹间有些在电话里是无法沟通的,还是愿意写信沟通,这样不会太尴尬。”

郑贵林认为,见字如见人,很多奇妙复杂的情感无法通过电话电脑表达,只有文字能静静地记录那些所思所想,这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他说:“总的来说还是很怀念写信时的那种静静的感觉的。细水长流,淡淡思绪。这个时候人总是很认真的。”  

虽然邮筒“失宠”,但邮筒的功能不会消失,仍然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像学生、军人等群体仍为主要的信件投放群体,并且每逢元旦以及其他一些青年人的节日时,这些邮筒所收发的信件还会有所增加。

尽管如此,邮筒走向落寞是不争的事实,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兰州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他们会适时调整邮筒分布的数量及位置,但邮筒不会淡出人们视线,随着时代的发展,邮筒的功能也将与时俱进,不排除出现类似于报刊方便亭一样的邮筒,邮局也会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明信片等吸引更多人来鸿雁传情。目前,金城主城区目前有近300个信箱。

“在这个文化速食的年代,我们的教育还是不能忘记一些本质的东西,在教材中有书信写作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引导孩子们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不好跟父母直接当面说的,或者是跟老师当面说的,我们都通过书信的方式去交流,同时,也引导孩子们为我们远方的一些朋友或者帮扶学校的一些小同学,通过书信跟他们定期进行情感方面学习方面的一些交流。”小学校长康玉琴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