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5-12 11:22:0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展现百年风华,讲好甘肃百年红色故事。甘肃,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汇之地,更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中国西部最早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

展现百年风华,讲好甘肃百年红色故事。甘肃,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汇之地,更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束地、中国西部最早红色革命政权的诞生地、红军西路军悲壮历史的见证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甘肃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为中国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红色历史,贯穿了整个中国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同时也给甘肃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革命遗址和精神遗产,有着很多动人的红色党史故事。

弘扬陇原红色精神,唱响陇原发展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甘肃省14家市州党报联合发起“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动陇原100年”大型联合采访活动。即日起,本平台将对相关稿件进行刊登,敬请关注。

(《甘南日报》5月10日二版)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

“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八办”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传承优秀红色基因、诠释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全民族抗战而进行后方发动的一个重要基地。办事处1937年5月设立,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历时六年。

期间,在党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加伦、伍修权等同志领导下,在开展营救被俘流落的红军西路军将士、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同苏联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的联系、接待我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指导中共甘肃工委开展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周恩来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党史学习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由于“兰州八办”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1981年被辟为革命纪念馆并正式向全社会开放。期间,先后被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第一批全国百家经典景区和三十条精品线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延安干部管理学院甘肃教学点等,从而在党史学习教育、甘肃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开发方面,以其崇高的精神内涵、丰富的展览内容、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辐射、扩散和引领作用。

目前,酒泉路314号旧址展出《热血陇原——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甘肃抗日救亡展》《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原状陈列展》两大主题展览,甘南路700号旧址展出《巍巍祁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红军联络处原状陈列展》。

纪念馆两处旧址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后,不断拓展服务方式、领域与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突出精品意识,不断提高提升展览,安防、管理和讲解接待工作也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从而吸引了大批观众来馆参观,年参观人次达到了50万人次。免费开放以来,两处旧址累计接待观众达三百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阵地作用。

甘肃省唯一一家抗战纪念馆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是甘肃省唯一一家抗战纪念馆,地处市中心繁华地段。缘于历史原因,现拥有两处旧址,相距约220米。酒泉路旧址位置:酒泉路314号,占地面积1378平方米,建筑面积2893平方米,里进三院;甘南路旧址位置:甘南路700号,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东西两院。两处院落房屋均为仿古建筑,木质门窗,青砖房脊,是典型的兰州传统民居风格。

酒泉路旧址共有两大主题展览:《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甘肃抗日救亡展览》和《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原状陈列展览》。展览集中反映和表现了自1937年5月至1943年11月的六年时间里,在谢觉哉等同志领导下,办事处在开展营救被俘流落的红军西路军将士、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同苏联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的联系、接待我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指导中共甘肃工委开展工作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反映和表现了一代共产党人是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把甘肃融入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历史洪流——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历史主题。

展览以7个单元、512张历史图片、139件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系统地展示了“建立统一战线,形成无分前方后方的抗战格局”、“进行思想发动,激起民众最坚韧的抗战力量”、“实施西北开发,展现近代工业布局的最初端倪”、“奔赴抗战前线,铸就陇原儿女的光辉形象”、“接待和输送人员,让希望的巨轮不断出航”、“奋起空中对决,彻底粉碎侵略者的战略意图”、“转运苏联援华物资,把关心支持送到抗日前方”等内容。

其中,为突出甘肃抗战的后方特点,还特别在统一战线的框架下,突出了兵源补充、粮秣供给以及思想发动和西部开发的内容。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原状陈列展览》中,为强化教育氛围突出教育效果,精心设计和增加了34张图片与35块文字说明牌,使之与原状房屋及74件文物配合,使展览更富历史底蕴和生动厚重的说服力及感染力。

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

甘南路旧址共有两大主题展览:《巍巍祁连——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览》《营救红西路军原状陈列展览》,展览通过照片238张、电文37篇、文物88件,系统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征战河西走廊期间,为打通国际路线、策应河东红军、策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写下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展览共分图片展览和旧址陈列两大部分:图片展览部分为六个单元,(一)挥师西渡——单独肩负打通国际路线的历史重任,(二)策应河东——全力完成服务全局的历史使命,(三)血战临高——充分展现中国工农红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四)风雪祁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限挑战,(五)多方营救——充满关爱和历经曲折的凤凰涅槃,(六)永恒纪念——黄河东流声不断祁连处处有丰碑。旧址陈列部分分故事墙、名录墙、营救原状、甘工委成立原状、接应与转送组雕等六个部分。

整个展览不仅系统地展现了自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是如何在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下,以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策应河东红军的军事行动、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历史过程;系统地展现了在当时占红军总数五分之二强的一支钢铁部队英雄部队,是如何以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生命不息战斗到底、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百折不挠万死不辞的精神甘愿为国家民族牺牲一切的伟大品格;同时,也更为全面和真切地展示了党中央和各地办事处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西路军的营救。正是党中央、办事处和人民群众三个层面上的全方位营救,红西路军虽然只有400多人成建制抵达甘新交界的星星峡,但仍有4700人最终回到党的怀抱,陇原大地至今留传着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

尤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该展览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当然,主要是图片、油画这些最为基本的元素构成。同时,更有版画、铜雕和西征将士名录墙等这些与旧址院落极为吻合的形式。尤其是这后一类表现形式的采用,反映的又是非常具体和集中的营救内容,因此,给人一种极具艺术化的展陈效果,特别是以此表现高金城、屈大成、刘芳、郭元亨、秦学义等人的营救故事,更是给人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

其中,尤其是触摸屏系统的采用和极为扎实的内容整理,更是把红西路军的感人历史,以一段段文字、一个个画面及一段段视频,形象深入系统地展示了出来。相信,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不管是只做初步了解还是进行深入探究,这个展览都一定会让每一位有不同诉求的观众,从具体的参观体验中,获得需要的艺术陶冶、必要的精神洗涤以及相应的知识获取。

全力打造“红色文化轻骑兵”

今年以来,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以党的革命历史为主线,突出甘肃(兰州)地方特色,着力打造“红色文化轻骑兵”,选拔精兵强将组建文艺演出小分队,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联袂编创红色文艺演出,拉开了纪念馆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序幕。

同时,还以革命旧址、纪念场馆为依托,不断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院校社区延伸,先后制作《红色女兵王定国》《抗战中的羊皮筏子》《百名抗战人物故事》等课件,深入兰州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文旅厅等多家单位开展“七进”宣教工作,受众达3500余人。还选拔3名优秀讲解员,在省、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讲解比赛中屡获殊荣。

特别是,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牵头编排的沉浸式情景剧《南滩街54号》、参与创作的红色儿童剧《大豆谣》等原创剧作,更是以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形式,在当下发挥了特殊的教育功能。

据了解,自今年该馆开展党史教育以来,已完成接待任务24万余人次,两处旧址先后安排讲解1100余场次,接待各界媒体、省市党政军机关团体、院校企事业单位2200余家,创历史新高,让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在红色文化熏陶中滋养灵魂。

兰州战役遗址之一

红旗漫卷营盘岭

兰州兰山上有个山头叫营盘岭,是兰州战役遗址之一。1949年8月解放兰州时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战斗,由彭德怀率领的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与国民党青海马步芳部队交战,如今这里还保留着昔日的碉堡和交通壕。

兰州东南天然屏障

营盘岭位于兰山东南约5公里处,海拔2171米,是解放兰州战役遗址之一。营盘岭山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兰州东南天然屏障。明代以来屡为设防驻兵之地,故名营盘岭,是兰州解放战役遗址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兰州解放前夕,驻守营盘岭的国民党马步芳的主力248师,在营盘岭构筑四座钢筋水泥碉堡,用明暗交通壕连接,又将碉堡前沿削成峭壁,峭壁下挖成一丈多深的堑壕,堑壕外沿架设铁丝网,布设雷群。因此,成为兰州防御体系中的主要阵地之一,被吹嘘为“兰州锁钥”。

1949年8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盘踞在营盘岭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于22日逼近其前沿阵地。25日,人民解放军向营盘岭阵地发起总攻。敌人整营整团军队增援,进行疯狂反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战,敌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敌人所谓的“兰州锁钥”终被攻破,红旗插上营盘岭。

三个碉堡保留至今

营盘岭上当年解放兰州的战役打得很激烈,留下了敌人的战壕和三个碉堡,一个碉堡还很完整,两个在战斗中被我军的炮弹炸毁了。

山顶有一条宽4至5米的壕沟,壕沟不是直的,折了一道弯,看上去明显是人工挖成的,大概有二十多米长。壕沟里面种着洋芋,茂盛鲜嫩,开着淡白色的小花。这个战壕当年是暗道,上面遮掩着,敌人在里面活动。

壕沟的旁边,是一座完整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坐落于一道凹陷的土坑里,并不像电影里那样高大突兀,看上去很隐蔽。这个碉堡有两个方形的射孔,正对准前方的沟壑。从后面的斜坡进入碉堡,分前后两室,前室是射手射击的地方,后室是装子弹的地方,墙壁上有一个长方形的小洞,是用来放煤油灯的。整个碉堡里面比较狭小,仅能容下四五个人。当年仗打完后,发现每个敌人的口袋里装着三块大洋,原来这是在战斗开始之前,专门发给他们鼓舞士气的。

红旗在营盘岭上漫卷西风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总攻的隆隆炮声已经把兰州的晨空映红。马继援这才感到,自己已经陷入灭顶之灾的火海之中了。8月24日,在兰州东、南、西三面几十里长的地段上,同一时间,数百门大炮吐出凶猛的火舌,顿时大地震颤,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炮战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过后,在长达几十里的地段上,人民解放军数万名步兵,随着雄浑激越的冲锋号声,对兰州古城,对为患西北几十年的“马家军”发起了极为猛烈的攻击。

当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时,总攻兰州的战斗正式打响。刹那间,一条条火舌,带着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们对“马家军”的深仇大恨,飞向敌阵,整个营盘岭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巨响。

激战中,战士们的子弹打光了用手榴弹,手榴弹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折了就赤手空拳和敌人肉搏。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前仆后继,视死如归。

8月25日,营盘岭敌主阵地上的红旗竖起来,又落下,再竖起。无数英雄儿女用献血和生命的代价发起了一次次冲锋。最终,红旗在营盘岭上漫卷西风,告诉人们营盘岭己被人民解放军全部占领。

傍晚,二营子和头营子均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兰州的南大门终于被打开。营盘岭攻坚战,不仅仅是双方兵力、体力和武器装备的比拼,更是双方理想信念、指挥谋略、战斗意志之间的较量。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