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唐朝,敦煌就成了丝路的“死角”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21-08-20 18:21:1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个错误,但如果把它放在今天敦煌的地理位置来解读,显然是有些言过其实的,这里所说的敦煌应该是今天的敦煌和瓜州,而非敦煌一地。

敦煌,甘肃省县级市,由酒泉市代管,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在有敦煌这个地名的汉文书写之前,或者说是汉武帝设敦煌郡之前,敦煌在汉文史籍的书写里,应该是瓜州。大致的历史脉络应该是这样的: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当时,这里据说有三苗的后裔,也是羌戎族的游牧定居。如今在敦煌地区发现的许多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有一部分是他们留下来的。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来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再后来便有了匈奴人赶走月氏人,汉帝国开辟了河西走廊。

汉武帝于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河西设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后来,为进一步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将长城修到了这里,设置了阳关、玉门关,又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将酒泉、武威二郡分别拆置敦煌、张掖两郡。这时的敦煌郡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地理范围:西至阳关(遗址在今敦煌市阳关镇下辖的龙勒村),东到渊泉(今玉门市以西),北达伊吾(今哈密市),南连西羌(今青海柴达木)。领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是一个很广阔的地域概念。

敦煌县:治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今天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在县城之南。

冥安县:治在今瓜州县东南,一说即今苦峪城(锁阳城)废墟。

效谷县:治在今瓜州县西。县名意在教民力田、以勤效得谷。

渊泉县:治在今瓜州县东三道沟附近。《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阚骃云,地多泉水,故以为名。”今天的考古学者一致认为,今瓜州四道沟古城址为汉渊泉县址。

广至县:治在今瓜州县东南破城子。

龙勒县:治在今敦煌市西南南湖附近,因龙勒山得名,龙勒这个地名被流传沿用至今。

通过以上可以看到,汉敦煌郡六县其治所大多在瓜州县之地域,也就是说,汉代的敦煌不单单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敦煌,当然有着瓜州,甚至包括了今青海、新疆一些地方。此后行政区域的变化在此略去,而我较真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当下一提到敦煌甚至敦煌学,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今敦煌市,甚至淡忘了瓜州,让因此展开的学术研究也多少有了些厚此薄彼的意思。

人们都知道,敦煌市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敦煌石窟在这里被一些人单一地理解为莫高窟,敦煌壁画同样被单一地理解为莫高窟内的壁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敦煌壁画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个石窟历代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西千佛洞顾名思义就是在千佛洞之西,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现存22个洞窟里面,保留下来最早的就是北魏,然后有西魏的洞窟,还有隋代、唐代、五代和宋有。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位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

榆林窟被称为莫高窟“姊妹窟”,是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石窟,与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组成了敦煌石窟艺术体系,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享誉世界。位于瓜州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构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幅,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来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然而,在莫高窟盛极的名声面前,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却多少有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意思。事实是,汉代完成了敦煌的文化积淀,但人们不会在这里开凿洞窟,敦煌的洞窟最早在北魏,唐代是最为高峰的时期,但当时的人们去西域以及远的地方,基本已不走汉代出阳关到罗布泊至楼兰的线路了。

唐代人们去西域的线路基本是玄奘取经时走的线路,即从今天的瓜州到吐鲁番,然后到达南疆,基本已不走汉代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楼兰的线路了。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今哈密),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库车),再循汉代丝路北道西行抵疏勒。这条路在汉代时,就有人走了。

这就是说,唐代的丝绸之路线路,今敦煌市已基本被甩开,人们走的是今瓜州。在这条线路的基础上,人们又开辟了另一条线路,从瓜州北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这条线路即是历史上所说的“新北道”,可以不去南疆的,由今天的乌鲁木齐、吉木萨尔一带,沿天山山脉至伊犁出境后,分成了两条线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盆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首府,位于该国南部塔拉斯河畔,邻近吉尔吉斯斯坦),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这条路非常重要,同样创造了灿烂的丝路文化,但与今天我们热敦煌冷瓜州一样,人们大多重视的是汉代开辟的丝路,即经由塔里木盆地的线路,有南北两道,楼兰是两道的分岔点: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 、乌垒 、轮台),再西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唐朝丝路瓜州至吐鲁番这段,在今天也得到了印证,铁路线也是这样的,由兰州至乌鲁木齐,是没必要经过敦煌的。在铁路边上,敦煌更像是一个被大漠戈壁阻隔的“死角”。 所以,要说敦煌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没有瓜州是不行的,不全面的。莫高窟之所以比榆林窟、西千佛洞更有名,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壁画保存得相对较好,这也说明在历史上,敦煌的气候条件要比榆林窟和西千佛洞更加干燥,而这也恰恰是敦煌成为“死角”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术界应该更加重视这一问题,对敦煌进行更加完整和全面的研究。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