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抗疫磨炼社区防线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11-28 12:08:07

2021年10月28日,在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一处核酸采集点,居民正在进行第四轮核酸检测。受访者供图

  ◇让社区这一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能兼顾“晴天”“雨天”,随时做好面对“极端天气”的准备,成为应对各类常态、非常态风险最稳固最具韧性的坚强堡垒

  ◇“不立于危墙下”是应对风险成本最小的方式

  ◇倒逼治理智慧化进程提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治理手段与传统治理模式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正加速融合

在本轮新冠肺炎疫情较早暴发的甘肃省兰州市,截至11月25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83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疫情发生以来,当地及时采取措施,阻断传播链条,社区传播得到控制,社会面正在从“静下来”进入“有序动”。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兰州市多个街道社区走访蹲点发现,一种以风险意识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思维正成为共识,基层期待构建权责并重的“平战”转换机制,让社区这一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也能兼顾“晴天”“雨天”,随时做好面对“极端天气”的准备,成为应对各类常态、非常态风险最稳固最具韧性的坚强堡垒。

  实战中扎牢社区防线 

按照社区要求,甘肃省兰州市酒泉路街道杨家园社区居民雷敏中午12点准时下楼,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提示和指引下,先后测温、登记、踩着一米间隔贴纸排队,十几分钟就做完了核酸检测。

“第一轮核酸检测的时候,检测台前已经挤满了人,后面的居民还在蜂拥。”雷敏回忆说,经过几轮核酸检测,社区组织越来越有秩序。

截至10月20日20时,兰州市共发现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是夜,当地升级疫情防控措施,动员全员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

杨家园社区党委书记杨静坦言,社区此前从未组织过大规模核酸检测。要求辖区8000余居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任务,时间紧、任务重。

杨静说,为了提升工作效能,他们每晚复盘,总结出按户数划分检测时段、整楼带进带出、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检测点等精细化管理和操作的流程,核酸检测一轮比一轮更顺畅。

酒泉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郭佳告诉记者,防控指令下达当晚,酒泉路5个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迅速集结,卡口设置、硬隔离等措施都是沿用去年疫情防控时积累的经验,“全员核酸检测”等新情况,在后来的反复磨合中熟练起来。

近期记者走访的兰州市城关区草场街街道、白银路街道,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西园街道等多个街道、社区,都普遍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干部们都说,党建为主轴,党员为主线,组织发动驻在单位、社区居民,在多轮“实战演练”中不断寻找漏洞、总结经验、以练促防,才能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社区防控严密防线。

  社区应急带来三点启示

一些受访干部表示,此轮疫情是一次危机实战,给今后社区应急治理、风险应对带来三点启示:

——人员增量需及时转化为效能增量。

今年32岁的退伍军人段炜,具备专业的消杀防疫知识。疫情期间他自带消杀物资和器材,承担杨家园社区核酸采集点的消杀工作;在白银路街道甘家巷社区,一蔬菜销售商户志愿参与封控人员的物资配送,保障了社区封控家庭的蔬菜和生活用品供给。

西园街道党工委书记王义涵、草场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文等表示,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员干部、退伍军人、社会爱心团体、专业服务队伍、热心居民群众等闻“疫”而动,人力、物资源源不断向基层聚集,在队伍秩序维护、卡口登记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减轻了社区在疫情期间的运行压力。

但社区干部们也反映,疫情防控工作中,志愿队伍临时组建、人员变动快且难以进行专业分工,因此在熟悉、调度志愿者时花费了不少时间,才基本实现人岗相适、各安其位。

——需更深层次智慧赋能。

草场街街道民百家属楼在此轮疫情中曾被划定为封控区。从居家隔离的第一天起,“住户群”就成了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最便捷的沟通平台。除了体温报备和疫情知识宣传,居民们将生活需求反馈在群里,社区和志愿者为大家采购、送货上门。

不少采访对象表示,疫情这一特殊的、非常态的治理场景,客观上倒逼治理智慧化进程提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治理手段与传统治理模式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正加速融合。为促进智慧手段在社区应急治理上能够得着、用得上,一些采访对象建议,数据信息筛查能和社区人工摸排有效联动、互为补充,避免瞒报谎报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也能将社区工作人员从低效率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盼应对危机有备无患。

建兰路街道光明苑小区发现一例确诊病例后,社区干部迅速按岗到位,一边转移小区隔离人员,一边对小区采取封闭措施、做好隔离储备。疫情期间,发生孕妇生产、特殊疾病就医等突发情况,社区也能规范处置。建兰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桐良说,今年6月街道曾出现过一例病例,所有现行标准都是在当时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不少干部说,疫情发生初期,能在第一时间实现人员流动的有效管控,正是因为去年疫情期间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流程。大规模核酸检测出现前期混乱,也是因为缺少完备的处置程序。

经此一役,社区干部认为,危机应对不能靠运气,需要在平时定下流程、做好演练,“谁来都是一套标准,谁干都是同样规程”。

  强化最小治理单元的应急能力

调研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感叹是,“如果之前演练过就好了”;听到最多的期望是,“今后能多一些这样的培训就好了”。受访干部、专家等认为,统筹发展与安全,应摸清潜在风险底数、及早做好预案,从社区这一治理最小单元重新塑造与风险社会相匹配的治理体系,提升在“最先一公里”及时发现、防范、处置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一是借疫情之机凝聚风险治理共识,深化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王里克、兰州市委党校教师瞿静等人表示,正在发生的疫情是社会感知度较高的公共危机,也是基层工作者和社会公众认识危机、理解风险的契机,可利用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科普教育等场馆基地这类具象载体,推动提升全社会的风险警觉。

二是按行业、地域摸清风险底数,制定适合基层操作的标准化规程手册。受访专家说,“不立于危墙下”是应对风险成本最小的方式。新时期“危墙”的内涵和类别已经发生变化,需要进行深入扎实的前瞻性研究,摸清“危墙”底数,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社区街道乡村等基层使用的风险应对标准化操作手册和权责并重、权责相适的应急响应机制,对预期发生概率高的事件还可提前给予培训指导,组织相关演练。

三是培育适应现代风险危机的“准专业化”应急响应志愿服务队伍。郭佳、刘桐良等认为,人员“增量”变效能“增量”,工作要做在平时。他们建议,以街道为主体,建立包括“双报到”党员、联建单位、退役军人、应急专业队伍、个人志愿者在内的志愿服务数据库,将不同门类的志愿者和其在应急响应中所能承担的任务、对应的岗位相匹配,设置“小队长”“AB角”,危机紧迫期“一键启动”“一键响应”。同时相关部门给予及时的激励引导约束,让志愿者真正成为社区“平战”有序转换的有生力量。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卫东 王博 何问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