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文物局部署2022年工作重点 做大做强甘肃“石窟航母”

来源/ 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作者/ 时间/2022-01-26 14:40:00

原标题:省文物局部署2022年工作重点

做大做强甘肃“石窟航母”

1月24日,记者从2022年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上获悉,新的一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甘肃省文物局将全年工作重点转向以推动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打造敦煌学研究“高地”,掌握敦煌学研究话语权。与此同时,发挥沿黄九省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作用,加强黄河文化软硬件建设,突出黄河文化“甘肃符号”。

 深耕细作,成绩斐然

2021年,甘肃省文物局深耕细作,成绩斐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甘肃省文物局驻村第一书记朱森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荣获2021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提名奖,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马爱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小燕获评2021年度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敦煌研究院多元异构的敦煌石窟数字保护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院被授予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该院文化弘扬部荣获第25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莫高学堂”入选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合作认证基地。敦煌莫高窟、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马家塬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建设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

记者了解到,2022年,甘肃省文物局将在三方面重点发力。首先是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创新突破。今年将积极协调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签订共建协议,成立省部战略合作指导委员会,筹备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全面推行敦煌研究院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以院管六大石窟为引领,覆盖省内重要石窟,做大做强甘肃“石窟航母”。

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离不开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了牢牢掌握敦煌学研究话语权,必须站在敦煌学研究“高地”有所作为。因此,2022年除了全方位推进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艺术、敦煌历史、民族、宗教、文学、敦煌与中外关系、敦煌藏文文献研究,积极申报设立国家级、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加快推进“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等国家重点项目课题研究外,还将重点实施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完善“敦煌学信息资源”和“藏经洞出土文献”数据库,扩充“数字敦煌”资源库。

打造黄河文化“甘肃符号”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长城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长城保护利用的“甘肃样板”。今年,按照总体布局,将重点实施嘉峪关关城、明长城索桥堡段、玉门段等一批长城保护修缮项目。启动甘肃长城数字化工程,开展张掖高台段、武威天祝段等汉明长城数字化保护项目,探索构建长城数字化保护体系。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实施辛店、林家遗址等10处史前遗址公园建设,打造一批地标性黄河文化“甘肃符号”。

此外,重点推进榜罗镇会议旧址、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山城堡战役旧址等长征重要节点保护展示工程。着力抓好哈达铺会议旧址保护展示及红军街整体风貌整治工程,打造哈达铺会议旧址样板工程。

据了解,为了提升“甘肃样板”的引领作用,在重保护的同时,实施好关中苏维埃政府旧址、庆城县三八五旅旧址等陕甘、陕甘宁(庆阳市)片区和临泽红西路军战斗旧址、永昌战役遗址等西路军片区保护利用项目,圆满完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各项任务,不留死角,不留遗憾。

 加强中华文化的“甘肃标识”

甘肃有独一无二的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石窟寺、长城、古城址、古遗址、古建筑等重点文化遗产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围绕这些国家文化遗产线路深耕细作,河西走廊上将会产生新的“甘肃标识”。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今年将着力实施好庙石窟、永昌钟鼓楼、黑水国遗址等一批重点支撑项目,打造丝绸之路文化制高点。(记者 高宏梅)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