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让革命文物绽放时代芳华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 时间/2022-05-12 22:20:01

原标题:让革命文物绽放时代芳华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旧址——会师纪念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念涛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全省文物系统立足我省革命文物独特资源禀赋,把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特点规律,着眼革命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着力推动全省革命文物系统性、整体性保护,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交叉性、融合性研究,多维度、全方位展示,全面提升我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综合水平,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服务社会发展。

不断加强体系性保护

“甘肃革命文物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分布广泛且特色鲜明。其中,以陕甘革命根据地、长征、红西路军有关文物最具影响力。”省文物局局长程亮介绍,“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好革命文物是首要任务。”

中华苏维埃政府财政人民委员印章。

坚持保护第一,实施项目带动。2017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1.2亿元,先后实施南梁陕甘边革命政府旧址、两当兵变旧址、三岔毛泽东同志长征宿营地等近100项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基本排除革命文物重大险情,保护状况显著改善。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化节点保护,布局功能区域,活化传承利用。实施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榜罗镇会议旧址、两当兵变旧址等长征线路重要节点保护利用工程,打造哈达铺会议旧址保护利用样板,逐步形成9大保护节点、3条集中展示带、9个核心展示园互为支撑、互相串联的长征文物保护展示体系。

加强整体保护,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建设。完成陕甘片区、陕甘宁片区(庆阳市)和西路军片区(甘肃段)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有序推动西路军永昌战役遗址等54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形成统筹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梯次利用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态势。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

“我省革命文物面广、点多、量大。”省文物局副局长仇健介绍,“其中,很多革命旧址地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保护难度大、任务重。”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革命文物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从本体保护向周边环境一体保护转变、从单一文物点向线性和片区文物整体保护转变,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又突出重点,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文物真实历史风貌。

持续强化科学化管理

苏维埃政府财政人民委员印章、王孝锡烈士遗书、桦树皮归物单,榜罗镇会议旧址、会宁会师塔、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件件珍贵文物、处处革命遗迹,记录、见证着革命历史,承载、传递着初心使命,是传承革命先辈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宝贵财富。

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深入开展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持续完善各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明确保护要求,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文物安全。2021年,向社会公布了全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全省第一批珍贵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253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466件(套)。

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持续加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省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省委编办批准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处,并增加编制5名。省财政将市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发改部门将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列入重点支持对象。

“党委领导、部门协助、区域联动、齐抓共管的革命文物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仇健说。

加速推进活化利用

发挥我省革命文物资源优势,服务好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热”起来。

王孝锡烈士遗书。

聚焦建党百年,突出“两点一存”、万里长征、两当兵变、血沃祁连、载人航天等红色主题,在省博物馆举办“旗帜飘扬——长征在陇原”专题展览,组织全省纪念馆推出基本陈列展览131个,举办临时展览191个,结合重要节日,突出重点群体,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8173场次,接待观众1278.6万人次。

助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打造“互联网+革命文物”新模式,不断拓宽展示弘扬渠道,在省文物局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通了“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推介宣传革命旧址(遗址)、纪念馆和“文物里的红色故事”,让革命文物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源头活水”和生动教材。

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合力用“活”红色遗存,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会宁、南梁、哈达铺等地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统筹做好本体保护管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阐释和研学等工作,使独特的革命文物资源更好转化为先进文化产品、经济发展优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用好红色资源,深化拓展革命文物教育功能。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推出沉浸式情景剧《红色驿站》,让志愿者和观众身着军装、中山装、旗袍、大褂等,通过现场讲述和实景表演的方式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红色故事,突破了纪念馆红色历史教育中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使观众零距离观看、感受历史,增强了红色文化体验感。

金川区镍都开拓者纪念馆组织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铁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兰州市将话剧《大豆谣》作为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让甘肃小萝卜头的故事在少年儿童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兰州战役纪念馆馆长方居军介绍:“我们重点讲好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的故事,仅2021年清明节期间,到纪念馆祭奠的群众超过35万人次,参与网上祭奠超过1200万人次,为群众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百年足迹,红色传承;峥嵘岁月,砥砺前行。散布在陇原大地上的革命文物,见证着甘肃革命的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甘肃人民为实现国家解放、人民做主、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历程,延续着红色文化的“根”与“魂”,擦亮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鼓舞着干部群众的朝气和锐气,激励我们斗志昂扬迈进新征程、信心百倍走好新长征。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