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举院 金城文脉的发祥地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夕阳红 时间/2017-07-06 11:47:1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举院创建于光绪元年,光绪十一年增修后占地面积达195亩,规模宏大,现存至公堂、观成堂、明远楼(1919年迁至五泉山)3座建筑,以及左宗棠、谭钟麟亲笔题写的匾额、楹联及古槐、侧柏、雪松等附属文物。

修缮后的甘肃举院核心建筑至公堂重现当年雕梁画栋的雄姿。

曾风靡全国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刊登的关于甘肃举院12岁神童陈进面见考官的画面。

明远楼(伦敦《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澳大利亚人莫理循)于1910年拍摄

甘肃举院位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内,创建于光绪元年,光绪十一年增修后占地面积达195亩,规模宏大,现存至公堂、观成堂、明远楼(1919年迁至五泉山)3座建筑,以及左宗棠、谭钟麟亲笔题写的匾额、楹联及古槐、侧柏、雪松等附属文物。它作为中国千年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缩影和陇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生动见证,至今巍然犹存,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但是它对陇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人才选拔和教育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它所承载的历史内涵隽永而赋有深刻意义。

近日,记者获悉甘肃举院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今昔对比,沧桑百年,甘肃举院的修缮成果如何,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了解甘肃举院从兴建、发展以及参与、见证修缮过程的专家学者们。

陕甘分闱让西北学子获益匪浅

据悉,清代甘肃行省的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和青海省东部地区,以及新疆天山北路实行府县的地区。清代光绪之前,甘肃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乡试考场。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地区的考生都要赴陕应试,路途艰辛异常,有的考生甚至要行走数月之久,再加上盘费高昂,真正能坚持到参加考试的人寥寥无几,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的人才选拔。这一现象引起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高度重视,他力主陕甘分闱,并为此向朝廷上奏了《奏请甘肃分闱疏》,清廷批准后,甘肃乡试和陕西乡试分地进行。

城关区文史委编辑柏敬塘先生告诉记者,陕甘分闱后,就面临建贡院的问题。但令左宗棠头痛的是,当时甘肃兵气缠绕,民生凋敝,财力枯竭,地方财政无力建修贡院,于是他想到了兰山书院山长吴可读。左宗棠找到吴可读后,吴可读欣然从命,他凭借个人影响,呼吁甘肃各界募集资金,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过程,终于劝捐了白银50万两。甘肃贡院兴建之时,他逸兴遄飞,壮怀奔驰,为甘肃贡院写了一副长达192字的长联,这幅楹联被称之为“中国贡院楹联之最”,目前真迹已逝,但是文字流传了下来。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门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楩楠,画栋与雕梁,齐焜耀于金戈铁马之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走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波助澜。”

联语典雅丰瞻,气势恢宏,状写出举院的宏大规模,甘肃的壮丽河山,以及举院的设立对甘肃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巨大进步意义。

古建单体留存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举院

光绪元年(1875年),举院初建。光绪十一年(1885年),陕甘总督谭钟麟予以增修。甘肃举院的建成,使众多的甘肃寒士能够就近赴试,从而促使甘肃各地的书院蓬勃发展,甘肃的文风也逐渐兴盛了起

来。甘肃举院的建筑规制与全国其他贡院一样,总体规模较大。其基纵一百四十丈,横九十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西南为举院大门,上书“为国求贤”四个大字,为左宗棠题写。甘肃举院建筑整体呈东西中轴线左右对称,西为龙门,左右有雨廊,有点名厅,搜检厅,中为至公堂,堂前为明远楼,楼左右为南北号房;至公堂后有牌坊、栅栏,后为观成堂,堂前有水池,池有桥,左右有公字过厅,南为监临部堂署;监临署后为内供给所,署东为对读所,北为监视道所署,署东为誊录所,为收掌所,堂左右为走廊,中为穿廊接内廉门,门左右为官厅,门内左为监试署,右为内收掌署,中为衡鉴堂,堂左为南衡文署,右为北衡文署,后为雍门,门内左为南五房,右为北五房,最东为录榜所。原甘肃举院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三层楼阁的“明远楼”于民国八年(1919年)迁于五泉山,改名万渊阁,为五泉山中轴线上一座重要建筑。

甘肃举院可容纳4000多人同时考试。光绪元年(1875年)秋天,新建成的甘肃举院进行了建成后的第一次乡试,考试人数达到2700多人,也有资料说是3000多人。多年来研究西北科举的兰大二院院史办副主任贾守雄说,此次考试正逢秋雨连绵,徒行艰阻,耽误行期,真正考试的人并未达到3000人。他还告诉记者,左宗棠以监临身份入闱,还为举院题联:“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上联说批阅试卷,选拔人才,不使人才埋没;下联回顾他一次乡试就中举,3次会试落榜坎坷的科举之路。甘肃举院首开乡试,清廷选派同治元年状元浙江的徐郙任主考官,并有中军副将驻贡院门外,来往巡逻稽查,以昭重视严肃。改为:甘肃举院首开乡试,清廷选派同治元年状元浙江的徐郙为主考官,并有中军副将驻贡院门外,来往巡逻稽查,以昭重视严肃。

通过甘肃举院选拔出的我省杰出人才

“金榜题名”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在甘肃举院考取的人才也不胜枚举。兰大二院院长王琛对此如数家珍,从1875年甘肃举院建成到科举制度废止,从这里共走出了681名举人,其中进京考取进士的有116名,这是陇原大地上从未有过的辉煌。一大批饱学之士从甘肃举院迈出,踏上了报效国家、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之旅。这些人中有“陇上铁汉”安维峻、“公车上书”李于锴,甘肃名士刘尔忻,政界名流杨思,“光明使者”邓隆,翰林办厂哈锐,书画名家范振绪等杰出人才……他们或步入政坛,忧国思民,致力救国;或滋兰树蕙、教书育人;或笔耕不辍,著书立传……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不得不提的有两位,一位是清代著名的谏官安维峻,被誉为“陇上铁汉”。他是甘肃举院建成后第一个“解元”,人称甘肃举院“第一科第一人”。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因上书《请诛李鸿章疏》,弹劾当朝权臣李鸿章和李连英而震惊朝野,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身逢乱世的他被贬张家台,几年之后又回到甘肃,后主持编写《甘肃新通志》,现已成为研究甘肃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

另一位是我国第一位回族翰林哈锐,他是光绪十八年二甲四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吉士。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穆斯林实业家、诗人、学者、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后返回故里兴办实业,为甘肃近代民族工业之先驱。他创办的“雄鸡”牌火柴投入市场后,以质量优于陕西宁羌“松鹤”牌火柴而在陇南市场独占鳌头,渐次扩及至陇东、河西一带。1919年(民国八年),他在天水东校场(今岷山机械厂附近)第一次引进发电设备,向城内主要公馆、商户、衙门等供电照明,并第一次在大城一带街道架设了路灯,使天水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出现路灯的城市。

1906年,杨思、范振绪等五名甘肃进士东渡日本,掀开了甘肃公费留学日本的序幕,他们学成后回国效力,成绩卓著。

我省史志专家邓明认为,这些通过甘肃举院考出去的举人,接受了新的思想,感受传入的西方科技知识,人文思想,回乡后兴学授徒,对甘肃后来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甘肃举院引起国际人士的关注

据贾守雄介绍,甘肃举院也引起了很多当时游历西北地区的国际人士的注意,他们通过自己手绘或者拍摄的形式为记录甘肃举院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比如来自美国的著名地理学家、作家,对中国历史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威廉·埃德加·盖洛,他曾数次来中国考察,他绘制的甘肃省府兰州地图(清末)第一次展示了甘肃举院在兰州市的位置。来自澳大利亚的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他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他于1910年游历兰州市拍摄了明远楼,这应该是关于甘肃举院最早的照片。

还有来自芬兰的探险家马达汉,他在《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中写道:“甘肃举院

中间有一个又高又大的楼台,以前是主考官住的地方。沿着院子纵深方向有一溜成直角的低矮窄小的屋子,屋子与屋子之间隔了一步宽的过道。在这些小屋里有无数的小隔间,隔间开着口,面对开阔的走道。这些隔间可以容纳多达3000名不同年龄的考生队伍坐在里面,挥汗奋笔应试……在这片广阔的区域里,除了中心建筑外,还有许多建筑群……建筑依然显示着它庄严和伟大。”在这本书里,马达汉详细记录了他在兰州停留49天的所见所闻以及调查所得。

除了最早记录甘肃举院的国际人士外,曾风靡全国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也曾刊登过关于甘肃举院12岁神童陈进面见考官的画面,由此可见,当时的甘肃举院非常醒目地引起了外界的注意力。

甘肃举院完成史上大规模修缮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之后,这里变为清末推行“实业新政”的试验场,辛亥革命后又成为现代化工厂、高等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的所在地,这里生产的武器为收复新疆立下了赫赫战功……在甘肃举院这个地方还萌生和发展了许多新式的教育。可以说甘肃举院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近代文化、教育、农业、工业和医学的发祥地之一。举院遗留下来的建筑后来作为兰大的图书馆使用,文革时期受几名大夫的保护并没有被破坏。

王琛介绍,经过上百年的风霜雨雪,甘肃举院本体建筑损坏比较严重,导致一些木结构开始大面积地腐朽。自2015年3月起,甘肃举院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保护工程对至公堂、观成堂整体抬升1.36米;恢复了原有台明、阶条石,对缺损严重的木构件、瓦片和脊饰件进行了补配。2016年10月开始,通过公开招标,由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油饰彩画,按照原来的纹样严格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修缮。并于今年6月修缮完成。除更换极少的糟朽木料外,修缮之后的甘肃举院较好地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

他还透露,2009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投入资金,利用至公堂创建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史展览馆”。通过挖掘、收集、抢救散落的历史实物、文献资料,进行统一保护并集中展示。展出了甘肃举院、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展历程的相关文物150余件,照片等资料300余张,前后接待国内外参观人数达10000余人,其中还包括四名院士、10多名政府官员、50多位外国友人;左宗棠的后人左焕宗曾先后两次参观。2010年,兰大二院通过制定《院区总体规划》,提出并确定医院“两区一带”(医疗区、生活区、文化景观带)的总体规划布局,其中文化带是以至公堂和观成堂为核心一组景观,整个景观带东西延续,形成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是极具特色的一处文化、旅游资源。到时可以让市民近距离领略兰州文化发展的脉搏。

可以说,甘肃举院见证了科举制度在我省的兴衰,这里是我省人文思想的发祥地,是我省不可撼动的文脉搏动之处,其历史人文价值无可替代。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