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文县:千年民俗舞“翻红”助脱贫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屠国玺、赵宇鹏 时间/2019-02-21 10:07:4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这几天是我们白马山寨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唱起来、跳起来!” 农历正月十五,刚刚跳完“池哥昼”大汗淋漓的曹宁,喝起了咂杆酒。在他看来,“池哥昼”真的为当地人带来了“丰收和喜悦”,它是能脱贫的舞步。

“这几天是我们白马山寨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唱起来、跳起来!” 农历正月十五,刚刚跳完“池哥昼”大汗淋漓的曹宁,喝起了咂杆酒。在他看来,“池哥昼”真的为当地人带来了“丰收和喜悦”,它是能脱贫的舞步。

曹宁家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阳尕山村。他参加的“池哥昼”是一种面具舞,是居住在甘肃四川两省交界地带古老部族白马人的祭祀舞蹈,已传承千年,因其原始、粗犷豪放的风格闻名。2008年,“池哥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白马人自小就会跳‘池哥昼’,这是祖辈代代传下来的。” 曹宁笃定地说:“白马人相信,跳起‘池哥昼’,新的一年就会风调雨顺,就能带来丰收。”

他的这句话如今看来是对的。倒不是指真的就天遂人愿了,而是依托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当地正在大力发展原生态的乡村旅游,白马群众从旅游中获益,加快了脱贫的步伐。

以白马民俗著称的铁楼村,有望在2019年实现全村脱贫。“2018年我们村成功脱贫18户,现在还有5户没有摘帽,我们有信心今年全村全员脱贫。”铁楼村村主任刘书贤说,是各地慕名而来感受白马民俗风情的游客群让他底气十足。

民俗文化活动热闹,民宿预定火爆,政府支持改造的民俗农家乐越来越多……和今天火热的场景不同,前些年,由于地处偏僻,白马人的独特民俗鲜为人知,加上大量年轻人进城打工,古老独特的白马文化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2008年“池哥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甘肃省陇南市对白马人民俗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当地建立了“池哥昼”传习所,整理搜集相关史料,确定了传承人,让这项独特民俗得以再现。

今年39岁的班杰军,是铁楼乡麦贡山村人。他从小深受白马文化的熏陶,这些年他回到家乡,亲手雕刻“池哥昼”表演需要的面具。现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每年能得到5000元的补助,他正计划招徒弟,把这门古老的手艺传下去。

在铁楼小学,学校4名老师每周会给60名学生上两节课,在课堂上讲白马歌曲、舞蹈、傩面具雕刻彩绘等内容,帮助当地小学生了解这种独特的民俗。教师杨代全说,学生们对民俗课程“兴趣高涨”。

今年正月十五,文县再次成功举办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打造出民俗文化金字招牌,让更多人知道这座被群山环绕的县城。震天的锣声、高亢的歌声、奔放的舞蹈,为地处山脉腹地的白马人带来了真金白银的“丰收”。

依托“池哥昼”等特色民俗活动,旅游业正在加快当地脱贫攻坚的脚步。

白马人的民间工艺还在通过现代文创产品呈现。过去7年时间里,北京联合大学教授邓亚楠带领文创团队对白马人的许多特色图案进行整理,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民俗图案、装饰艺术、色彩等进行立体转化,设计出了300多件白马人文创作品。邓亚楠说,她们已经接到了外国展出的邀请,传统的白马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当地顺势发展起电子商务,把山货特产通过网络进行销售。文县景顺文旅发展公司的网店工作人员李芳说:“我们原生态的农产品和白马工艺的文创产品,都是网销热品。”据统计,现在文县已有网店1620家,线上线下累计实现销售额超10亿元。

文县县委书记苏彦君说,当地实施“文旅强县”的发展战略,在白马民俗风情旅游带动下,当地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当地接待游客约1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与此同时,当地的贫困发生率也由2014年的36.58%,下降到2018年的4.38%。

26岁的曹宁在去年当了爸爸,他说等孩子走路稳当了,就会教孩子跳“池哥昼”。“除了让孩子感受尽情舞蹈的快乐,更要让他知道,这是让我们白马山寨脱贫的舞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